兰卫医学核酸应急小组疫情期间不断提升检测效率和技术 凝聚起勠力同心拼搏精神
应急小组成员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记者 舒抒
“一盘试剂有96个试管孔,高峰期我们试剂配制小组每天要经手5000多盘近5万管,吸取和放出核酸检测试剂的动作每天要重复几千到上万次。”杨丹丹是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股份有限公司核酸应急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兰卫核酸应急小组集结了近500人的检测队伍,驻守于长宁、宝山、嘉定等区的检测点。疫情至今,这个女性占比超过85%的应急小组,协助上海十多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和数千家企业,完成单日最高超过40万例的核酸样本检测。
保持“零感染”
今年上海疫情高峰时期,面对较疫情前超过十倍的日均检测量,应急小组立即展开技术攻关,增加设备以提升检测能力。
虽然在上海疫情期间历经了近3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但上海兰卫保持了“零感染”的纪录。上海兰卫医学检验科实验室副主任吴琼,就是把握实验室安全及感染防控的那枚“定海神针”。她凭借十余年的行业经验敏锐意识到,兰卫中心实验室自身的大楼防疫、实验室安全和员工健康至关重要。于是,她在位于长宁临空园区的总部大楼严格制定并落实了出入口管理、外来物品管理、分区流程、生物安全制度、个人防护等防疫环节,实验室大楼每隔两小时就会展开一轮“无死角”的生物安全巡检。
“90后”小伙鞠鹏程是最早一批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兰卫人。2020年初疫情刚暴发,正在休假的他被立即派往东莞支援。此后,他陆续前往西安、安阳等地支援抗疫,平均每天要带领团队完成7000—8000例的样本检测。
上海今年突发的疫情再度向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发出了挑战。相较常态化下每天8000—10000管的检测量,上海疫情期间检测量一下子呈十倍增长,鞠鹏程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
一边是焦急等待结果的人们,一边是有限的检测人员和高要求的检测质量,鞠鹏程的任务就是在巨大的样本量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中找出平衡,力争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回归常态化
大上海保卫战中,上海兰卫完成了约2000万管的核酸检测。其中,检测效率、检测技术的提升,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鞠鹏程介绍,此前检测机构向疾控等部门上报阳性样本时,需要手动抄写检测仪器上显示的CT值。为此,上海兰卫在疫情期间开展了信息化研发,现在相关数值可以自动传输给检验人员,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一些新的检测方法、检测试剂,也首批在上海兰卫的实验室完成。兰卫医学工会主席钱倩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20混1核酸检测的机构,上海兰卫主动总结经验并出具报告,对这一检测方式做了详细分析,为后续的检测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海回归常态化的当下,疫情中凝聚起的那股向心力和拼搏精神,又延续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在兰卫医学位于长宁区的总部即中心实验室,目前每天的核酸检测量约10万管,按照10人混管计算,每日可覆盖100万人的检测需求。这些工作已交由一支50多人的常态化检测团队完成。普检实验室和团队则照常服务上海600多家医疗机构的日常检验需求。
今年38岁的张杨芳是上海兰卫的健康管理师主任。4月以来,她和核酸应急小组的同事们为上海培训了1000多名核酸采样员。平日,她的工作是协助家庭医生做好居民们的健康管理;而当疫情发生时,她又能第一时间集结家庭医生助理,组建一线采样队。像这样专业又迅速的身份转换,几乎是核酸应急小组每位成员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