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带领党员干部为居民解难事,彭浦新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以百姓心为心,“将自己逼到极限”
记者 唐烨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是很多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街道。但不少几年没有到过彭浦新村的人,如今再来,会完全颠覆原来的刻板印象。“彭浦新村怎么会变得这么干净、漂亮!”
近十年来,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带领党员干部“以百姓心为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日前,任伟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称号。
敢啃“硬骨头”
很多上海人对彭浦新村的印象来自彭浦夜市。那是一个因小商贩设摊发展而来的夜市,富有浓郁的烟火气,也带来了困扰周边居民的脏乱差问题。彭浦夜市发展高峰时,因逼迫8条公交线改道而登上了上海各大媒体。
彼时的任伟在另一个街道工作。他记得,一次,他与妻子散步路过彭浦夜市。脏乱差的情景让他的妻子很吃惊,对他说了一句“谁到这个街道当领导可倒霉了!”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成了这个“倒霉领导”。
2013年11月,原闸北区对彭浦夜市进行整治,但乱设摊现象并没有被完全遏制。当年12月,敢打硬仗和善啃“硬骨头”的任伟被提任到彭浦新村街道。
“防止回潮才是关键。”那段时间,任伟白天忙着街道其他工作,晚上经常跟着去巡街、处理突发棘手事件,直到深夜。
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整治,乱设摊的现象终于在彭浦新村消失了。经此一役,任伟坚定地做起了彭浦新村的“设计师”,他紧盯街道社区环境,一笔一画描绘建设美好图景。
违建也曾是彭浦新村环境的顽疾。
街道与东茭泾河相邻的高压线下区域,是一片多年闲置的“待征地”,业主搭建了400多套简易房屋出租。 简易屋设施简陋,没有煤气管道,家家都用煤气罐,而头顶上就是高压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里本来也不适合居住,环境脏乱差,周边居民意见较大。任伟想趁春节临近之际,率先拆掉这块“硬骨头”。他通过联合执法,多部门上门进行劝告与动员。短短一周,400多户人家搬离了这里。
这处存在多年的违建终于被拆除。街面、居民区的拆违后来在任伟的推动下有序进行。
要给居民一个“最好”
整治、拆违,最初有居民不理解。但任伟坚持要做。因为他心里有本账:彭浦新村的环境要真正改善,就要有新的建设。这需要大的投入。
此时的静安区正在推进“两美建设”——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但建设的前提是先拆后建——在干净的纸上描绘新的蓝图。
他一遍遍向居民解释,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园;他一遍遍鼓励街道居委干部,坚持下去将给居民一个更好的环境。
正是因为抢抓了“两美建设”的大好机遇,彭浦新村街道在静安区率先完成售后公房、辖区道路的“旧貌换新颜”。街道有39个小区实施了“美丽家园”升级建设,总修缮面积达211.2万平方米,打造了平顺小区、康平小区等一批示范小区;实施38个“美丽街区”项目,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规划设计,打造了临汾路为魅力商业街、安泽路为为民服务街、共和新路为管理规范畅行主干道等一批特色道路。后来,东茭泾河旁的空地被改造为彭浦四季公园,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居民区公园。
2022年,彭浦新村街道荣获“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称号,在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公众满意度测评的中心城区排名从2014年第96位“尚可”档次上升至2022年第25位,进入了“优秀”档次。“如今的彭浦新村是静安区北区的新亮点了!”
居民需要什么,任伟的关注点就在哪里。作为街道的“设计师”,任伟又将目光投向了老年人的生活。街道的老龄化比例高达45%,老年人吃饭难、看病难问题一度很突出。
任伟的规划是盘活资源,多建一些老年食堂,多建一些社区医疗点。有段时间,他到处在街道找资源,属于街道的物业资产全部都拿出来,做统一规划。
几年建设下来,如今的彭浦新村有了5个社区食堂、13个社区医疗点和38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这个密度让其他很多街道领导都羡慕不已。
现在,无论老人住在彭浦新村哪个角落,为老服务设施都能覆盖到。任伟有时候会去社区食堂,想了解经营情况,每次都被就餐的老人认出来。老人围着他,称赞他“为老人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任伟平时不苟言笑,但此时的他会笑得格外灿烂。
“不能让他们等不到住上新房”
只要一有空,任伟就拎着一个简易的马甲包深入彭一小区的非成套旧改现场。小区里的居民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那些困难家庭居民和对非成套旧改有想法的居民,他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找机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动员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他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彭浦新村,老工人新村集中,很多老房因历史原因都“不成套”。改善居住环境一度是彭浦新村最大的民生。2014年以来,在任伟的带领下,彭浦新村推动了彭三四期、彭三五期、彭一小区的“拆落地”改造,3412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彭三小区五期原址内曾有多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公房,面积狭小、阴暗潮湿、破损老旧,多户合用厨卫。今年7月,原址中的878户居民回搬住上了“新房”。新落成的五期,是带电梯的高层楼房,家家独门独户、有独立厨卫与阳台,小区绿树成荫,电梯直通地下车库,小区环境面貌与新建商品房无异。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拆落地”比旧改还要难——不仅要让居民满意搬离,还要让他们满意搬回。任伟带领街道居委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
一个能获得最大共识的方案是让居民满意的关键。彭一小区原始房型多达282种,最小面积7.2平方米,最大面积110平方米。任伟天天在旧改办蹲点,全过程紧盯流程,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历经近一年时间、20余稿修改、40余次专题讨论,将282种房型归并为94种房型,终于确定了最优设计方案,居民表示满意。
彭一小区项目最终实现了首周签约率达到99%的生效目标、100%的高搬场退房率,刷新了上海市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的纪录。居民在搬离老宅四年后,将可在原址住上新房。
很多熟悉任伟的同事都说,任伟是一个喜欢将自己逼到极限的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按照以往改造经验,有2000多户居民的彭一小区至少要分为两期或三期进行。与其体量差不多的彭三小区用了五期,历时17年。但任伟又把自己逼到了极限。在改造前,他做过一个调查:彭一小区有80岁以上老人585人。这意味着如果按照以前的改造速度,这些老人中很多人可能无法等到住上新房的那天。
“我不能让他们等不到住上新房的那天。”正是在任伟多次努力下,静安区委区政府最终决定对彭一小区在一期内完成改造。这比预计足足提前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