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市志·科学分志·人文社会科学卷(1978—2010)》出版,记录改革开放大潮下的标志性成果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8


  记者 王珍 周丹旎
  历时7年,170余万字的《上海市志·科学 分志·人 文社 会科 学卷(1978—2010)》(以下简称《社科志》)日前正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1日,推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暨《社科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科主题馆举行。
  《社科志》较为全面客观地记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大幕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是一部文献性、理论性、科学性兼备,富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社科学术特点的志书。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而且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之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各项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阶段社会发展变革的方方面面,都为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上海市于2010年正式启动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其中,市社联承担了《社科志》的组织编纂工作。此轮修志主要聚焦在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文社科如何发展壮大,同时承担历史责任,为改革开放服务,更多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辅相成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社科志》的出版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
  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必须服务于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上海人文社会科学站在时代的潮头、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解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不少直接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谈到上海改革开放的“破冰”之举,土地批租必然会被提起。为这一“破冰”之举在理论上作出先行突破的就是上海的社科学者。1984年,张薰华撰写的《论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在国内首次提出土地有偿使用的观点,为国内建立土地批租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再比如,上海学者比较早地提出第三产业发展问题。1983年开始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要充分发挥上海的优势,走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使上海既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工业基地,又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和科技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使上海逐步从以工业为主的单功能城市向产业结构合理、开放型的多功能经济中心转变。
  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完善和深化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上海学界扎根本土社会现实,回应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中的重大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更新并开拓新的学科设置,带动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独具气派的上海人文社会科学。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学者利用区域性特点和优势,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进行深入研究。1978年到2010年,上海党史党建研究开创了新局面,特别是围绕党的创建、中共中央在上海、上海与抗日战争、上海与解放战争、上海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上海与改革开放、上海革命文化、上海工人运动、上海地下党、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社会组织、新四军与上海及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一批开拓性研究成果填补原有空白,为学术研究的继续深化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上海担负着重要使命。2004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办。从汉学到中国学,实际上是中国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过程。如今,这个论坛已成功举办9届,这张黄浦江畔的学术“圆桌”成为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
  踏上新征程,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追求,努力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上海特点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社科普及产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