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今年前7月,宝山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项目23项,科研团队纷纷感慨: “大学科技园服务到了点子上”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58


  记者 吴越
  全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构筑起大学科技园联盟,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自2020年11月环上大科技园开园以来,复旦科创中心、北大科技园相继落地,悉尼科技大学上海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宝山分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今年1—7月,宝山大学科技园共落地企业102家,成果转化项目23项,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还有一批待转化项目在持续对接服务中。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先行者斯坦福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永远不要让教授坐到谈判桌前。为何?因为技术一旦产生,其价值评估、技术转化、专利许可等一系列工作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高水准的专业人士接续完成,而教授应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谈判桌上。
  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对此深以为然。在他看来,科研项目在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上,应得到更专业、细致的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人员结构、知识背景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不能单纯停留在“注册跑腿”层面。
  “我们的团队目前吸纳了具有金融、法律背景,还有一定推广能力的技术经纪人。从接触教授项目起,就开始做行业研究、成果转化成熟度测试、竞品分析等工作,确认市场前景后,再进行股权架构设计、拟定投资协议,随后选定空间载体、搭建运营团队。”今年以来,环上大科技园成果转化项目已达16项,科研团队纷纷感慨,大学科技园服务到了点子上。
  除了有“专业人做专业事”,在不少创新主体看来,要让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还需要政策和资金扶持。区科委负责人介绍,宝山即将在区内各大学科技园开展“先投后股”试点项目征集、遴选、储备工作。每年将在区产业扶持资金中设立预算5000万元的“先投后股”专项资金;单个项目扶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50%,且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原创核心技术创新项目、可引领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可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扶持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