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强创新主体 集聚创新要素 优化创新机制 “先行先试”激发中关村创新活力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强调,“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一年来,北京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措并举激发企业活力
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面临一系列考验,医疗器械产品尤其如此,市场准入、市场推广周期长、投入大是其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们获得了中关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扶持政策相关资金支持的数百万元,用于公司生产工艺改进及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并推向市场。”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刘文博说。
华科精准拥有4款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经专家认定为国内首创,技术国际领先,拥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例如其自主研发的磁共振激光消融系统,主要用于脑肿瘤、癫痫等重大脑疾病治疗,此前该技术被国际垄断,国内无相关产品上市。目前,该产品已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提交注册申请。
2022年6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新一轮中关村示范区“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刘文博欣喜地发现,新政策中有一系列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鼓励首创产品应用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的政策,“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具有特别意义”,他说。
创新型医疗器械在进入市场前,不少潜在客户会抱有“首吃螃蟹”的忌惮。“我们获得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认定,认定后可申报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项目相关补贴。”刘文博表示,这将极大鼓励企业开展“补短板”“填补空白”等产品研发,为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更多机会,加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他信心满满地分享起公司未来5年的计划:公司计划上市肿瘤消融治疗设备、微创治疗套件耗材、新型一体化手术机器人等10余款创新产品,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神经外科创新医疗器械品牌。
据了解,在支持企业创新方面,北京推出了揭榜挂帅、报备即批准、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支持企业创业,华科精准、百奥赛图等一批企业受惠。
领军企业牵头组团创新
在北京亦庄,小米智能工厂里,闪烁的灯带提示着生产正在火热进行。200个高清摄像头、8000多个传感器实时收集着生产数据,机器通过分析数据自主感知、传递和诊断问题,完成全自动生产。在这个全自动的“黑灯工厂”里,能够年产100万台超高端旗舰手机。与此同时,它还是一个技术预研和高端装备研发的大型“实验室”。
2022年7月,小米集团牵头试点组建全国首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启动运行。该创新联合体由小米集团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创新主体共同组建,集聚智能制造领域科研、产业、应用优势资源,基础研究环节参与成员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软件所等高校院所,技术协同攻关环节参与成员包括珞石、思灵等企业,应用场景验证等环节参与成员包括中国电信、朗电等企业。小米集团技术委主席王斌介绍,在小米的智能工厂里,创新联合体中企业、高校院所所研发的关键技术,都将获得在产线上验证的机会。
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方面,北京的一批领军企业联合攻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中关村“1+5”支持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实施“强链工程”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强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按照“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的思路,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市场反哺创新的闭环。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高精尖产业重大共性问题,由领军企业等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集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强化知识产权创制和共享等,深化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2022年,北京已率先支持小米、兆易创新、旷视、天智航、谊安医疗、赛诺威盛、利亚德等7家领军企业牵头实施“强链工程”,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未来将通过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
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破三千亿元
在大千世界,光谱就如同物质的“指纹”,通过获得物质的光谱,就可以了解它是什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团队研制出的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相较于现有光谱检测技术实现了从单点光谱仪到超光谱成像芯片的跨越。作为光谱技术研发领域的颠覆性进展,该芯片能够大幅提升光谱成像性能,在工业自动化、智慧医疗、机器视觉、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需求。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货架”,需要科研团队的不断努力。此后,清华大学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技术以作价入股形式,在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转化落地。项目科研团队获得70%股权激励的同时,也参与公司的实际经营,并持续推动公司核心技术的创新迭代。该项目公司自创立后已获数亿元融资,入选2021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新芽榜、2021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奖集成电路领域前10名等重磅榜单。
“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走在全国前列,解决的都是硬需求的问题,比如对于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的支持等内容,我们每年都会从北京获得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方面的支持。”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说。
在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本市通过加强绩效考评引导,引导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截至2022年6月,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万余项,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涌现出如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等一批优秀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