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新书:国学 旅游之魂――读《旅游与国学通论》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69

国学是旅游之魂,旅游在呼唤国学,这是《旅游与国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作者陈敏华在书中探究纵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博导张立文在此书序中这样评价:“为当前的旅游学术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或缺且期待已久的学术新风。”

陈敏华从国学的独特视角,重新解读旅游的观念:旅游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文化经济性决定了文化在前、经济在后,它的本源是文化。对于旅游业本质的认识,应该是文化和经济的结合,即文化经济性,而不是相反的经济文化性。旅游是经济性的文化消费,旅游业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而中国文化的根源或者主流,又在于国学。立足和弘扬国学,正是我们确保中国旅游产业民族性的根本和前提,是吸引世界各国旅游者的资本和特色。

作者从旅游渊源加以考察,引述古代旅游简史,总结出传统旅游之文化审美性、文化创造性、文化传播性的特点,论证了文化审美性是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作者又以国学诸多典籍,阐述古人之旅游观:《尚书》中的帝王之游,《山海经》中的博物之游,《易经》中的旅游哲学,《水经注》、《燕喜亭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典籍中的旅游之美,并从中归纳出传统国学中的游学统一、游必有方、游必有得的审美需求,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审美本质。

为论证中国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乃在于国学,作者从国学的角度,追溯了传统的旅游活动,阐述了我国旅游客体的国学特点,具有普遍的人性化,深沉的历史感,多彩的技艺性,深厚的伦理性。作者在论证中,不仅逻辑严密,由表及里,而且引经据典,情趣盎然。他引述并凸显了孔子的“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苏轼的“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等影响深远的传世观念;精选并生动地解读了历代名家的山水诗词,形象化地将旅游者所看到的名山比作是诗歌的叠垒,见到的大川都流淌着诗情画意,从而印证了“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审美”,唯有提升旅游者的国学素质,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质量。

作为承包大金湖旅游区经营权的福建新恒基集团董事长的陈敏华,有志于在从事旅游事业中弘扬国学,倾心研读包括经、史、集、子在内的华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及学术体系,并把自己的见解坦诚地传递给读者。他推崇、诠释了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善文对国学的概括:小学是国学的根基,经学是国学的本体,史学是国学的主干,哲学是国学的理蕴,文学是国学的章彩,经济学是国学的功用。作者还主张将国学传统中人生价值信念观的精髓“仁、义、礼、智、信”,运用到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旅游经营管理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

福建日报11-21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