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从基层检验员到总经理,朝晖药业“掌门人”王燕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当好“领头燕”,让老牌药企充满活力
记者 吴越
在位于宝山区抚远路的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燕是大家公认的“领头燕”。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认真劲儿,从事质量检验工作出身的她狠抓产品质量与创新研发,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宝山全力打造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大背景下,带领这个老牌药企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特色之路。
认真细致始终不变
从质量检验部的一名基层检验员做到统筹公司发展的总经理,王燕用了20年。20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王燕的认真、细致始终不变。
“当时我负责对前期原辅料进行取样和检验,涉及不同产品,洁净级别和取样量不同,丝毫马虎不得。”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不断“重复”的工作,但王燕认为,确保在一次次操作中不出错,是药企技术人员必备的素养。“质量检验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药典,依据企业的操作制度进行,不能因为熟悉了就自我发挥。”
凭借这份定力,王燕逐渐成为公司质检部门的负责人,从一名实践者转变为更高标准质检制度的推行者和引导者。2010年,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后,王燕仔仔细细地对比新旧两个《规范》版本的差异,很快研究修订了公司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文件,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老牌药企朝晖药业要想“突围”,还得不断加强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为此,王燕凭借其对医药市场高度的敏锐性,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持续改进创新,并在公司搭建质量管理队伍,评选“质量卫士”。作为公司管理人员的她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精益求精,参与并主持多个新产品的研发及技术攻关工作。2020年,王燕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率先通过了5个产品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企业的生产节奏,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王燕挑起了公司抗疫应急管理工作组组长的担子。作为宝山区第一批恢复生产的企业,朝晖药业调集了185名员工驻厂生产。特殊时期,物资采购、餐饮配送、场地消毒、交通运输、卫生防疫、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考验,“领头燕”王燕咬紧牙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管理,经常是扒一口饭、喝一口水就投入工作中,日均工作16个小时以上。“那段时间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天开会到深夜,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想办法解决。”
为企业“输血”“造血”
始建于1958年的朝晖药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如何把握行业趋势、探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掌门人”王燕思路清晰: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2020年,宝山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全市五大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之一正式授牌。坐落在罗店工业园的朝晖药业,恰好位于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中部核心区域。伴随着重磅政策落地,重大项目、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依托产业创新载体及高校资源,区域内创新人才不断集聚。
为进一步吸引人才,2021年初,朝晖药业与上海大学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建上海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实践基地,同时向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万元,以此推进生物医药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人才是我们参与未来竞争的核心要素,希望借此新模式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让优秀的医药人才在踏入社会前夯实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为企业输送‘来之能战’的人才。”
为此,王燕带领公司业务骨干为上海大学医学院2021届药学专硕研究生定制了《药品质量管理》专题课程,并作为授课老师主讲部分课程,内容涵盖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监管等专业知识,每学期共计40个课时。理论学习完毕,王燕还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现实中落地。
一方面为企业培养“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了让员工拥有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王燕为公司员工搭建了工程技术、工匠、职能和管理4个不同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近5年来,共有100余位员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晋升和发展。此外,她还根据企业各层级的人才队伍情况,设定了“三阳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育各个层级的优秀人才队伍。
“本以为在公司里很难见到总经理,没想到一入职就能参加高管午餐会。”一名新员工告诉记者。在朝晖药业,王燕领衔开展中高层人员带教活动,在公司内选拔和认证了60多名带教导师,通过午餐会的形式与新员工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提升个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