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体感温度偏高,天气预报“不准”? 天气影响因素过多,不可能完全精准,不同条件下人感受到的温度也不一样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39


  记者 戚颖璞
  毫无悬念,上海今夏第43个高温日诞生了。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昨天最高温定格在39.6℃,并成为今年第27个酷暑日。
  昨天中午出现强对流天气,大风、雷电预警启动,崇明、浦东北部、闵行和松江“下起开水”。冷暖空气造成的对流天气,将让申城持续17天之久的高温天气稍有松动。今天,对流天气将“惠及”全市大部分地区,在降雨和冷空气双重作用下,最高气温回落至34℃到35℃。
  风雨过后、热浪反扑。明天,副热带高压又开始增强,连续的高温天气将贯穿到23日,特别是19日到20日,最高气温仍可达40℃左右。同时接下来几天,类似的阵雨或雷雨仍可能频繁出现,防暑降温还是重中之重。
  强对流影响气温判断
  气象数据为什么不报准确,预报不超过40℃,实际总超过40℃?记者梳理了最近的预报气温,发现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拿8月10日市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图来看,8月11日至16日的最高气温预报分别是40℃、40℃、40℃、38℃、39℃、39℃。到了8月12日、13日,随着大气形势发生变化,预报值也随即调整,8月14日至16日最高气温预报变成了40℃、40℃、39℃。
  通过复盘可以看到,8月11日至16日对应的实际最高温是40.6℃、39℃、39.7℃、39.2℃、39.6℃、39.6℃。总的来看,预报值是要高于实际气温的,偏离幅度保持在正负1℃范围内。
  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回顾这几天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气温过高,最近几天都出现了午间强对流天气,突如其来的雨水影响了气温升高的势头,所以会出现预报值高于实际值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不能考虑强对流天气影响,然后再做气温判断呢?其实,每天的强对流天气都被预报了,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预测学科,不可能做到完全精准、毫无偏差,特别是强对流天气,即使在技术十分领先的城市,准确率也只有30%左右。对于它们发生的准确时间、准确地点、准确影响值是什么,目前是比较模糊的,这是一项全球性难题,研究员们还在不断朝着更精确这个目标而努力。
  “天气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影响因素众多,一个小变化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变化。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还无法提供完全准确的中长期每日预报。”气象专家坦言。
  非权威预报出现偏差
  “觉得预报不准”还有一种可能是,网友看到的是非权威部门出品的预报产品或者自动站点的气温。
  非权威预报产品出现偏差的情况并不罕见,比较典型的案例就发生在8月5日。当天,不少网友发现苹果手机自带的气温实况图中普陀区气温显示高达51℃,堪称沪版“火焰山”。上海市气象局解释称,苹果手机系统里的天气信息是由美国TWC公司提供,对于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实况气温,公司使用的并非真实观测的气温,而是估算得出的实况气温。
  我们所说的上海气温,主要指徐家汇气温。其实,上海并非只有徐家汇观测站有气温数据,分布在全市的气象观测点有很多,大部分是自动站。由于地理位置差异,一些点位出现高于徐家汇观测站气温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就比如昨天,徐家汇观测站为39.6℃,但普陀甘泉路点位已经达到41.6℃。
  当然,大家的体感温度很有可能要高于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因为大家看到的官方权威数据,全部来自草坪上的百叶箱里。这个气温的确会比柏油马路上低一些,这是气象部门基于全球统一规定所做出的选择,目的是便于科学统计。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下感受到的空气温度。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它有一套十分复杂的计算公式。
  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湿度越大,人们感觉越闷热;有风的情况下,可以将人体热量带走,大家会感到有降温的效果。在40℃的上海,如果一直在室外暴晒,人体皮肤温度则会有所升高,体感温度也会远远高于实测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