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杨浦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科长陈慧青不断推陈出新,为注册工作注入新鲜理念 让企业近悦远来,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0


  陈慧青在工作中。 记者 赖鑫琳 摄
  记者 黄尖尖
  作为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科长,每天和不同的企业打交道是陈慧青的日常。从普通的餐饮零售,到云计算、元宇宙、大数据、区块链……陈慧青心中有一张“企业图鉴”。“注册许可科就像一个前沿窗口,折射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我必须不断学习。”
  在上海因疫情封控的两个多月里,陈慧青和她的团队利用不见面审批、容缺受理等方式,为近500家企业完成了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她在疫情期间打磨出的多项创新举措,如今都逐步变成普适性政策,让更多企业受益。
  为企业“容缺审批”
  “我们是做抗原试剂的企业,现在要紧急办理增加经营范围登记”“我们公司是销售口罩的,要办理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公司有重要项目推进,需要办理股权和注册资本变更”……今年4月和5月,这样的求助电话每天不间断地打到陈慧青手机上。
  疫情期间,杨浦区市场监管局的线下办事窗口全部关闭,陈慧青和她的科室成员也被封控在小区里。“为了保证线上业务不中断,注册科对外公布了一个咨询电话,让有需求的企业可以随时联系到我们。”从那时起,注册科工作人员共接听并回复了946个来电。
  企业遇到的各种经营难题,大部分都会汇集到陈慧青这里。她就像一个中转站,一头连着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迫切需求,一头积极对接争取上级和相关部门支持,为企业排忧解难。陈慧青回忆,“疫情封控对企业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企业普遍准备不足。在封控到20天左右时,企业的各种需求和问题开始暴增。”
  “容缺审批,就是在企业申请材料因疫情原因无法提交的情况下,经企业申请并承诺材料真实合法有效,在疫情影响消除后及时补齐,审批部门可先行办理。”然而容缺的界限在哪里?在容缺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审批合法依规?“容缺并不是政策放宽,作为审批者,要更加细致缜密。”
  “我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对于申请材料确实没有办法签署的企业,我一一通过视频来确认法人和股东的真实意愿,保证注册登记和行政许可工作的合法性,守住法治底线。”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容缺审批的方式帮许多受到国际交通影响的企业办理审批业务。”在解封后加快经济恢复阶段,陈慧青开始思考如何把疫情期间的创新举措固定下来,惠及更多企业。
  创新是动力来源
  对于新设企业来说,需要提交的住所材料较多。“企业住所材料不光是一个地址,还要提供房产证明、租赁合同、平面图、使用证明等材料,若企业涉及转租,还需转租证明等。”如今在杨浦区市场监管局注册科窗口,只需一个二维码就能替代。
  这项名为“码上注”的创新举措,正是陈慧青团队在疫情期间打磨出来的。“我们从3月就开始构思‘码上注’系统,封控期间我们一直与系统开发人员沟通推进研发过程,在解封后马上就能投入使用。”
  “码上注”企业登记住所材料归集系统将招商主体的地址归集在一起,并将企业的租赁信息和住所材料合并生成一个二维码。在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要提供这个二维码,就能读取招商主体的住所信息。目前,“码上注”平台已入库34家招商主体的住所材料,并通过二维码为21家企业完成登记。
  食品经营线上“样板房”也是陈慧青团队在疫情期间讨论出来的另一项创新举措。陈慧青发现,许多企业来办理食品经营许可时,经营场所装修不符合许可要求,整改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家庭装修有样板房,于是我便想到,餐饮企业装修也可以有样板房。”
  封控期间,陈慧青与设计公司反复研究,细化开发方案,推出了沉浸式的食品经营线上“样板房”。点开线上“样板房”视频,企业就能够详细了解店内需要安装的水池、操作台、传递窗等设施设备,仿佛行走在样板房内。
  “目前,我们针对饭店、饮品店、面包房三种需求最大的经营类型做了线上‘样板房’,发布在杨浦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上,并在行政服务大厅内展示。”企业及办事人员通过观看“样板房”视频、对照自检手册,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办理相关食品经营许可的经营场所装修要求。
  创新需要年轻力量。最近,陈慧青带领45名青年干部组建了悦“young”工作室,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年轻团队不断推陈出新,为企业提供上门式服务。
  “注册许可工作既要专业规范,更要守正创新。”创新一直是陈慧青动力的来源。“行业在发展,企业的需求也在变化,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就会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今年6月,杨浦区首创推出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制度,陈慧青担任了市场首席服务员,致力于推动审批服务从“以政府部门供给为重心”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重心”转变。陈慧青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带领青年力量为注册许可工作注入新鲜的理念和创新举措,营造让企业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