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江苏立足旅游业国际化的思路,以创新思维、大胆改革的恢弘之气,通过对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组合、聚合,使旅游业产生了地方品牌效应、政治集聚效应、经济吸引效应、文化扩散效应和市场开放效应。“五大效应”实现了江苏旅游———
今年10月,当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袁丁代表江苏省旅游局从省委书记李源潮手里接过“十运会组织工作贡献奖”奖牌时,一个转变悄悄产生:江苏旅游开始从最初的“边缘产业”上升到令人瞩目的“先导产业”,演绎了旅游业在江苏的“角色转换”。从今年元旦起,新年第一天上班,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的到访,到省委决策层经常关心旅游发展态势及参与重大旅游项目调研考察等,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的关键时刻,旅游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及拓展空间。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在今年的江苏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富裕城乡群众,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由此可见,江苏旅游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已经跳出纯旅游的范畴,被江苏省定性为“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集成产业。
其实,江苏旅游从“配角”转换为“主角”的过程正是守旧与创新的嬗变。
以倍增计划实现品牌集聚的跨越
江苏资源丰富,风韵独具,完全可以凭借独特的优势坐享其成。江苏最初的旅游开发确实依托的是自然形成的资源,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增强,旅游需求迅速膨胀,必须迅速解决供给问题。江苏凭借着强大的后发优势和旅游决策层的前瞻性目光,利用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群体,改变观念,融入市场,推出恢弘的旅游“倍增计划”,希望通过这一创造性举措,迅速扩大旅游的数量优势,形成品牌优势,以旅游的现代化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以旅游业的关联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000年,江苏开始实施旅游倍增计划,即到2005年江苏旅游的增加值比2000年翻一番。“倍增计划”的实施,不是简单的旅游“叠加效应”,而是江苏转变观念,在政府主导下的一场旅游经济变革,是江苏新思维全面导入市场的一场观念变革。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江苏全社会用于旅游投入的资金达200多亿元,其中6个旅游度假区投入40多亿元。传统景点得到完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虎丘、扬州瘦西湖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新景点不断涌现,苏州乐园、周庄古镇、无锡影视城、灵山胜境、南京海底世界、常州中华恐龙园、连云港海滨浴场等已成为江苏吸引游客的新的旅游品牌。
在“倍增计划”的推动下,江苏旅游进行纵与横的扩张和形象扩张战略。围绕市场促销,全省每年开展包括南京国际梅花节、苏州国际旅游节、无锡太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镇江金山旅游文化节、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节、南通江海国际旅游节等100多个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各城市在旅游提速发展中避免主题相撞,进行差异发展,个性塑造,南京树立“博爱之都”的品牌形象;苏州树立“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品牌;无锡突出“太湖明珠”的品牌形象;扬州树立“精致、优雅、浪漫”的品牌形象;镇江树立“城市山林”品牌形象;常州树立“龙城”品牌形象。
至2004年底,江苏“倍增计划”提前一年完成,2004年旅游增加值完成了计划的124.3%;接待入境旅游者完成计划的149.6%;江苏人游江苏达5500万人次,完成计划的145%,外省(市、区)入游江苏完成计划的154%;年接待20———50万人次的景点达80个,完成计划的106.7%;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点75个,完成计划的125%;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个,占全国的7.8%。
以规划战略实现顶端优势的跨越
“倍增计划”实现了旅游数量型的扩张,为江苏旅游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江苏实现“旅游强省”埋下了伏笔。要实现超常规、突破性、跳跃式的发展,在旅游市场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态势下,江苏旅游要成为经济转型期的主角,扮演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就必须把眼光从依赖主要景区景点的建设提升到城市本身的魅力打造,其目的是推动各城市对整体吸引力培育加以关注,集中力量塑造城市品牌,因为只有各城市的蓬勃发展才能使得江苏旅游再创新高。
对此,江苏坚持“大资源”观念,打破区域封锁和行业分割,将分布在文化、文物、风景、园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乃至工业、农业、医疗养生、运动健身、教育领域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统筹规划,提出将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顶尖旅游发展优势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统一布局,合理利用。根据《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南京秦淮河旅游带、连云港西游记旅游区和南通濠河旅游区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润扬大桥旅游区景观工程、苏州旅游演艺中心已经开工建设。徐州中国军事文化大观园正在进行建设设计招标、大运河国家博物馆已经立项。同时,根据规划,江苏旅游将重点建设发展苏州环古城河水上游项目、石湖景区、平江历史街区和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开发项目,南京静海寺———天妃宫景区改扩建项目,无锡古运河整治及水上旅游开发,常州天宁宝塔、春秋淹城遗址公园项目,南通如皋水绘园景区扩建项目,徐州两汉文化景区(点)改扩建工程等15个重大旅游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0亿元以上,2004年当年投入建设资金即达10亿元。
为了凸现苏中、苏北后发优势,依据《规划》,即将上马的大型旅游项目大部分在苏中、苏北地区:在扬州或淮安建设大运河博物苑,这是首次将大运河列入贯穿全省的旅游大项目开发。与此联动的还有以运河为轴线,串联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8市的运河人家游览区;以润扬大桥建设为契机,推出润扬大桥旅游区,联动沿江各市,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沿长江旅游带;以国家级珍禽及麋鹿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盐城生态湿地国家公园。历史上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将在现有资源更新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以军事为主题的集娱乐、知识、科普为一体的中国军事大观园。
江苏旅游规划以品牌构建系统价值链,“引智”国际规划理念。2004年,江苏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组成以外国专家为主,中外专家结合的联合规划编制小组,完成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在我国主持编制的第一部旅游景区规划。《南京旅游总体规划》编制获得西班牙政府资助,为国内外规划界所瞩目。盐城湿地生态公园由美国易道公司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三期规划进行了国际招标,美国SMA中标。这些规划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形成新的突破,江苏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这些规划付诸实施,逐渐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尖端旅游产品。
以国际视线实现区域板块的跨越
江苏旅游的发展,既是一个累积和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阶段性起伏的过程。作为先导产业,江苏省提出“旅游强省”的目标,其背景是在工业经济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型之中,要使旅游的关联带动效应和延伸效应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旅游的目光也必须和创造产业一样具有国际视线,才能创造和谐的循环。据此,江苏旅游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将江苏13个地级市划分四大板块:南京、苏州、无锡板块是江苏旅游的支柱;扬州、镇江、常州、南通板块是江苏旅游的增长极;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板块是江苏旅游的后起之秀;泰州、宿迁板块是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这些旅游板块又形成“南京、镇江、扬州”金三角板块,苏州、无锡、常州形成“上海后花园板块”,通过这些板块运作,江苏旅游的集聚点在长三角区域板块和借助大上海的跳板进入国际通道,进而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旅游目的地。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全方位、多层次延伸,表现出了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发展的三大特点。这种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的区域板块,使江苏旅游在整合资源,品牌集约,联合互动,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中出现了“板块效应”。同时,江苏旅游又将创新思维的触角伸到珠三角,与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旅游合作已经全面展开,与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的国际旅游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善于抢抓机遇,创新思维方式,做出积极努力,就可能在一个时期内实现跨越式跃升,最终确立发展的领先地位。江苏旅游着眼国际视线、国际目标,以大合作的深化促进大市场的构建,进入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机结合、互补互促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阶段。出现了规划扩张向效益提升、由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的转变,自然形态向创造形态的转变,由品牌打造向市场构建的深化,创新了发展机制,加大了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步伐,为实现旅游企业的重组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提升区域旅游整体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及增强竞争力创造了新的条件。
中国旅游报12-14报道(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