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都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产生一些盲目性。出境市场亦然。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出境旅游国际论坛”上,各方专家献计献策,理清了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脉络,为旅行社提了个醒儿。
双“金字塔”结构
时至今日,迅猛发展的出境市场背后,能否总结出某些规律?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汎给出了两个“金字塔”结构。其一为消费层次的金字塔结构:中高消费层居于金字塔的中上部,中等消费层游客居于中部,大众消费层位于底部,且目前仍占多数。
徐汎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相对集中在三大城市化区域经济带,即环渤海经济区,从北京、天津向河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延伸;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是广东省。这三大经济区既是旅游业发达地区,也是出境旅游客源的主要产出地。金字塔中部的消费者相对集中在以这三大客源产出地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以白领阶层、工薪阶层、银发族中旅行经验较为丰富者。
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消费者更多地集中于这三大客源产出地,包括白领阶层、富裕阶层和银发族中成熟的旅游者,他们将出境旅游视为生活内容之一,更加关注新的ADS,更加热衷洲际旅游,足迹远至欧洲、非洲、南美。
另一个金字塔结构指出境旅游产品结构。金字塔上部是游船旅游、生态旅游、博物馆之旅、艺术之旅等高端旅游产品,流量小、消费高、增长快;塔的中部为文化探秘、度假旅游、奖励旅游等产品,这类产品流量、消费均处于中等或中上等,增长迅速;塔的底部集中了观光旅游、城市旅游等现阶段占据市场多数份额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流量大,消费低。徐汎认为,应加大适应中高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力度。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出境旅游产品结构的金字塔将不断变化,中上部不断拉大,最终成为橄榄型。
三大差异
结合双“金字塔”结构,徐汎提出,旅行社在设计出境产品时,应关注以下三大差异:
一、消费差异:越来越多的中高消费层尤其是年轻白领向往“机票+酒店”式的自由自在游世界;欧洲一国游、两国游,博物馆、教堂、老街、小镇等体验型产品更受欢迎;没有叫早电话,不需上上下下看景点的游轮等享受型旅游更加受到高消费层的追捧。中国游客消费结构上的不均衡正在发生转变。
二、地域差别: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北京人感性———讲究体验,注重文化品味,喜欢亲身参与;上海人理性———讲究实际,注重花多少钱,看多少景点;广州人实际———讲究享受,喜欢热闹。
三、需求差异,它不仅表现在价位上,更重要的是因需求个性化产生的产品多样化。欧洲的高尔夫之旅、小城镇之旅、浪漫之旅、艺术之旅、世界遗产之旅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的新宠。
出境消费冷思考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很高,甚至在一些旅游目的地高于同期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这种非理性消费是正常的,是一种刚刚开放后的特殊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说。张广瑞认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刚刚开始,参加出境旅游的人中不少是首次出境的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也许是他们平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潇洒走一回”,因此,他们在境外的消费带有很大程度的非理性,他们本人要享受从前没有享受到的、要购买在国内买不到的、要给亲戚、朋友购买礼品,甚至要代表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购买物品。“一旦出境旅游变成中国公民多数人、经常性的度假消遣,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就会逐渐理性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而,目前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不能直接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并不完全反映中国公民的实际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