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北大5年获批13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最近,北京部分商超冷库迎来了制冷保鲜新帮手——北京大学教授张信荣团队为北京冬奥会研发的跨/亚临界高效二氧化碳制冷与全热回收系统。它利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实现了低温制冷与余热回收利用。新系统上线一个月内,已帮助超市发、麦德龙等超市节约电费超15%。
这只是北大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服务国家与首都发展的一个缩影。最近5年,该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9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这些科研成果正在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冬奥科技服务疫情防控
“一直以来,市面上利用较广、技术较成熟的制冷剂是氟利昂,但它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张信荣说,团队深耕新型制冷和制热热力学循环多年,最终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上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冷热一体化系统将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用于维持供暖、热水、照明等其他设备的运行,变废为宝,节能减排。
该科研项目是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在国家速滑馆冰面上创造了10项奥运会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打造“最快冰面”的就是这套系统。
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张信荣团队探索没有停步。除了瞄准商超冷库,团队还提出,运用液态二氧化碳将新冠病毒包衣膜溶解,从而达到消杀的作用。“可以将包衣膜想象成一层皮肤,病毒没了皮肤的保护就会失去活性,从而减少生鲜食品在冷链运输中的风险。”张信荣透露,目前,中国海关、中欧铁路等相关部门正在与团队积极对接,这项理论研究有望在不远的未来落地,为疫情下农产品安全物流做出贡献。
怀柔科学城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将竣工
怀柔科学城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北大的科研人员也在为此努力着。目前,由该校牵头建设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已基本完成外立面装饰、室内装饰、机电安装及室外铺装绿化等工作,即将于2022年8月迎来竣工验收。该项目将推动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和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主体结构也已全部完成,将于2023年试运行。
近年来,北大积极融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多个科技创新基地落地。结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该校新建集成电路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攻关先进工艺器件及特色工艺关键技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校还参与了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软件工程、视频与视觉技术、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三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纳入新序列管理,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混搭”激发科研新范式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到,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北大勇于担当,发挥其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不断加大对“临床医学”“碳中和”等重大交叉领域的研发,推动自然、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间深度交叉,持续激发科研新范式。
该校将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与产业转化有机结合,突破石墨烯材料的批量制备方法、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动石墨烯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发挥单细胞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领域技术优势,研发新冠特效药物、环状新冠RNA疫苗;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首次创建全新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并成功应用……深度交叉融合的态势逐渐显现,北大科研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
未来,北大将以该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力争将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引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驱动力,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