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借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进博会级”绿化景观“家门口”就能见到
记者 陈玺撼 实习生 刘再骋
自首届进博会起,上海便以“盛装”恭迎四海宾客,并让这份缤纷绚烂长久驻留,逐步覆盖到大街小巷。
这5年,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有“进博会级”的城市风貌,切实感受到:进博会“越办越好”,城市也越来越好。
更美丽
2018年的秋天,作为“门面担当”的“四叶草”南广场,竖起了8根直径1米、高8米的巨型花柱,柱身布满浮雕,用绿色植物勾画出八大名花,寓意繁花似锦,喜迎八方来客。
这样代表上海园艺匠人高超技艺的作品此后频现上海地标。如今,借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进博会级”的绿化景观不用再等重要的节庆日,也不用专门跑一趟地标,“家门口”就能见到。
回应市民对高品质环境和生活的强烈需求,上海通过精细化养护或花期调控等措施,打造了100多条花期延长或一年多次开花的“花道”,种植的花卉以月季、紫薇、八仙花、美人梅、海棠等品种为主,尽量满足周边居民“一年多季都能赏花”的愿望。
进博会后加速建设的口袋公园,也让周边居民获得了“家门口”赏花的幸福。
截至2021年底,上海共建成310座口袋公园。进博会举办至今,全市累计新建绿地400余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全力推进实施“千园工程”,到2025年,新增约600座公园,全市各类公园超过1000座,提升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更提高市民的生态获得感。
更干净
浦东滨江北滨江段,被称为“陆家嘴的会客厅”。滨江风景赏心悦目,一部分秘诀,别在保洁员的腰间。在陆家嘴市政绿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保洁员的口中,它们被称为“六件套”:折叠夹、水杯、干毛巾、铲刀、百洁布、刷子,专用于路面的巡回保洁。
除了“六件套”,放在提篮里的还有“九件套”,配有玻璃刮刀、清香剂等工具,专用于养护滨江驿站。放在手推车上的是“十一件套”,堪称全能装备,不仅能应对日常保洁,还可以分类收集垃圾、清理下水井口、清扫落叶等。
这些精巧而又高效的保洁工具,是第一届进博会诞生的宝贵经验。
首届进博会前投运的一批道路保洁“神器”,如今已在全市遍地开花。每逢节假日,人民大道、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等重点道路上就会出现一支特殊的道路保洁队伍,6名成员排成一列,有条不紊地行进着。
这6名成员分别是:从意大利引进的清扫车,专“吃”路面上的大件垃圾;国产的全新吸尘车,用来对付扬尘,面对PM2.5这样的细微颗粒也能应付;传统的洒水车,将细小垃圾冲向沟底;传统的清扫车,能清扫并“吸”走被冲到沟底的垃圾;传统的高压冲洗车,能灵活控制喷头方向,给路面来一次强力“淋浴”;从美国引进的洗地车,负责收尾,给路面涂上“洗洁精”,然后冲洗掉,还有环保功能,能够反复回收利用路面的“洗澡水”。
进博会举办以来,上海每年划定100块(条)以上的薄弱区域,共修整道路62030平方米、围墙13542平方米,拆除违法搭建6795平方米,清理黑色广告5678处,清除暴露垃圾723吨,整治更新店招店牌340块、灯箱广告119块,消除了一批市容环境死角盲区,市容环境短板得到补齐。
更温暖
在进博会搭建起的国际舞台上,上海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受考试,并在常态生活中逐渐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进博会期间试点的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目前正在上海多个区域复制推广。记者在长宁区城运中心看到,一张大屏上密布着4种图标,分别对应废物箱、雕塑、公共座椅、店招店牌等4种城市家具。未来,长宁区内近千个废物箱、500多个公共座椅、60多座雕塑等城市家具都将成为所在街区老百姓的“知心人”,脏了、破损了、有隐患……一有问题,热心人的反映和建议将“秒传”至管护单位。
进博会期间,无数的志愿者默默守护着城市的秩序与安全,也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的落地生根,更多人民群众以主人姿态投身于城市治理。
自进博会举办以来,上海通过社会共治等方式深化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全市累计开展8000余场清洁行动,27万家门责单位、1183家自律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