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为他人服务的时长储蓄在“时间银行”内,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相应的时长以获取他人的服务。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市政府一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1月19日,《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正式对外发布并于6月1日实施。目前,西城区互助养老志愿者以及互助养老服务队众多,在互助养老模式方面有一定探索,志愿者们对“时间银行”的实施有很大期盼。
现状
互助养老广受认可
在大栅栏街道,今年67岁的李久恒是一名志愿者。2017年,他成为银鹤苑养老驿站的一名助老巡视员,只要看到有入户巡视的任务发布,他就会主动报名。说起参与的初衷,他觉得“自己年龄还不算大,算是年轻,能为身边有需要的人发挥点儿余热”。经过多年的巡视帮扶,他和许多帮扶对象间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帮扶对象马秀娟是一名空巢老人。疫情前,李久恒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探望她。“最近心情如何,身体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每次见到老人,他都要连问几句。听说老人有点头晕,李久恒马上为她测量了血压,发现血压指标不高,他松了口气,建议老人多休息。虽然穿着志愿者服装,挂着胸牌,但两个人聊起天没有一点生疏感。“相比年轻人,老年人之间更能聊得来。”在李久恒看来,“小老帮老老”在陪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容易成为朋友,探望老人不再是一项任务,更多的是挂念。
另一位帮扶对象张玉玲和李久恒是老邻居了,多年来两家的关系特别好,互相照顾。后来,张玉玲的年龄逐渐增大,加之老伴儿离世,需要有人帮扶,李久恒很自然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张玉玲有什么困难,他非常清楚。就拿为老年代步车充电一事,只要喊一声,李久恒就帮忙把事情办了。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都需要有人照顾。”在李久恒看来,互助式养老不仅满足了低龄老人参与社会实践的成就感,也能让有需要的老人获得贴心服务。
在什刹海街道松树街社区,有一支邻里守望互助队,成立于2012年。从最初的8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的31人,平均年龄在60岁到70岁之间。通过网格划分,他们共帮扶辖区内48位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的老人。在需要帮扶的老人中,有不少曾经就是社区志愿者,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需要别人来照顾。今年83岁的王剑的老伴儿身体不好儿女又不在身边,互助队队长戎志亮对她格外关心。
每天,戎志亮都会去敲老人的家门,渐渐成了一种习惯。戎志亮轻轻一敲,老人在屋里回应一声向他报平安。这种方式在社区还有其他不同的形式,有的老人每天以拉窗帘、挂笑脸牌等作为“暗号”,向帮扶者报平安。一旦窗帘没有拉开或者笑脸牌变成了“囧脸”,帮扶者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施救,同时联系街道、社区和被帮扶者家属。
发展
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除了日常的巡视陪护,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这些年,守望互助队队长戎志亮带着队员没少“开脑洞”,邻里守望互助队的服务内容也日趋丰富。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疫情平稳时,66岁的志愿者梁亚萍常去独居老人周振霞家中表演节目。穿上鲜艳的衣服,带上乐器,边唱边跳,空荡荡的屋子里顿时有了生气。周振霞看得兴起,一边鼓掌一边跟着学习动作,脸上露出了笑容。表演完毕,看出周振霞意犹未尽,梁亚萍说:“我教您动作,您学会了下次咱俩一起跳。”“我可没有你灵活。”“没事您就多学学,对身体有好处!”老人被说动了,也跟着比划起来,屋子里充满笑声。
这是邻里守望互助队的“一个人的剧场”服务活动。梁亚萍既是志愿者也是社区舞蹈队的一员,说起做这件事的初衷,她感慨道:“此前曾随舞蹈队到养老院表演,老人们看得很开心。当时我就想到社区中的独居老人,他们出门不方便,没有机会现场看表演。如果老人愿意,我可以尝试单独给他们表演。”梁亚萍把自己的想法和戎志亮进行沟通,“太好了,老人最大的问题是孤独。这种丰富多彩的陪伴服务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两人一拍即合,“一个人的剧场”就此诞生,如今已经持续了两年。
作为队长,68岁的戎志亮特别有干劲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团队盘活了不少资源。他和辖区消防站共同组织开展老年科普讲座、定期为老人检查家中电路。和农大共建,教老人种植花草。今年3月,互助队为每一位帮扶对象送去了韭菜籽,并共同培育。现在,有些老人家的韭菜已经上了餐桌。
最为老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互助队帮助八旬老人办了个人画展的事。辖区居民张新萍梦想办一个画展,可年轻时工作忙,一直没有时间练画,老人的梦想只能一搁再搁。刚退休那几年,她觉得画作拿不出手,等到满意时已经八十多岁了。戎志亮了解情况后,拿着老人的画找到社区党委书记,希望社区能把活动室借给他们给老人办画展。社区了解到老人的心愿后给与支持。开展那天,活动室来了不少居民,还有记者给老人做了专访。“原来梦想实现是这种感觉,这辈子活得值了。”张新萍激动地说。看到老人圆梦,戎志亮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邻里守望互助队团结的是邻里力量,守望的是彼此幸福。”
期待
“时间银行”推动互助养老发展
北京的老年人口虽然多,但是相当一部分是低龄老人,互助式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短板。可是,如何让更多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大难题。
“在守望互助队中有不少志愿者已经接近高龄,谁来接他们的班?”对于队伍未来发展戎志亮有一丝担心。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这道题有待街道、社区解决。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街道、社区已经参考“时间银行”的思路解题。松树街社区党委书记刘秀兰表示,社区会记录互助队志愿者服务时间和内容,每一个季度会有相应的补助。而在陶然亭街道、西长安街街道等街道也采取“用志愿服务攒积分,指定时间兑换物品”的模式,“目前的积分记录还不够标准化,社区的记录过程也需要更加科学化的流程。”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制定相关标准以及记录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依靠社区很难完成。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提出,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与当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十分契合,构建“时间银行”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此前,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解读。志愿者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可在时间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获得1个时间币。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将时间币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同时,北京市民政局将发布平台微信小程序或APP,方便群众完成登录、认证、发布信息、记录时长等各项操作。
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在登录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身份认证后,只要账户里有时间币,经审核后,就可以发布养老服务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在信息管理平台注册认证后,即可选择预约信息就近、就便开展有关服务,获取时间币。为保证服务真实有效,志愿者要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签到、签出,记录服务时长。
声音
服务计算还需标准化
如何将时间银行更好地运用到互助养老模式中?如何既能满足人们居家养老的需求又能实现持续性互助?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时间银行”提升到全北京市的层面,并且发布具体实施方案,确实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巨大飞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需要政府主动作为,还需要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新局面”。
“时间银行并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养老服务,而是有益的补充。以就医为例,在医院会有专业人员提供帮助,但老人怎么去医院?这就需要志愿者来衔接。”杜鹏提到,方案中明确指出,服务内容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内容为主,这样更具可行性,可以起到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不过,考虑到各个区、各个街道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等到方案实施后,要想实现通存通兑,还需要在细节上不断打磨。比如,同样时长的情况下,服务内容的难度是不同的。”杜鹏认为,方案中将服务内容初步分为八大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下一步如何在计算时间币的时候体现出差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服务,有必要区分开来,这些恰恰也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
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认为“互助养老模式也应引入‘互联网+’”,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吸纳更多年轻人参与,增强为老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扩大志愿者队伍,改善年龄结构,实现志愿者队伍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依据大数据还可以精准地提供为老服务。
施颖秀说,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上门服务因为有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因此,应建立‘时间银行’上门服务的保险机制,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机制,再去提供服务效果会更好。”她提出建议,为提升“时间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还应定期组织为老服务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志愿者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