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在西城区部分卡口进行追踪报道,记录测温、扫码、查证、查验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四件套”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卡口值守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坚守“疫”线的生动场景。
及时提醒核酸检测
“您好,这边测一下体温,谢谢。”“麻烦您降低车窗,车上的人都要扫码登记。”“稍等,看一下您的核酸时间。”6月12日,早上8点,在民康社区西口,保安史爱民一如往常提前到岗,对进入小区的居民进行测温扫码。
“您好,我只带了身份证,不会扫码,您能帮我查一下核酸天数么?”见老人面露难色,史爱民和其他工作人员迅速上前协助操作。史爱民说:“守卡口关键眼里要有活,这个卡口的情况要复杂一点,因为里面有大面积的平房区,人员混杂,现在我们主要是落实卡口值守‘四件套’,再就是看到居民核酸显示已经快3天的,及时提醒他们测核酸。有些开车经过的司机不高兴,或者总扫码觉得烦了,我尽量跟他们解释,特殊时期,希望多些理解。”不善言辞的他,谈起工作却滔滔不绝。采访当天,下着小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
这份不惧日晒雨淋的坚守,更是收获了很多居民的“真心”。“体温36.5℃”5岁萌娃的妈妈带孩子回来时,孩子主动伸手测体温,随后双眼亮晶晶的看向卡口,见状史爱民竖起大拇指给萌娃点赞……其间,大家也总结出了守好卡口的秘籍:“干这份工作什么人都会遇到,引导过往人员配合防疫工作并不只是简单‘按规矩办事’,要多一份耐心、细心和热情,将心比心。”
老党员居民接力护家园
一个卡口登记二维码、一套宣传海报、一张工作提示、一把印有卡口二维码和“四件套”内容的引导团扇……作为自管自治小区,龙泉社区里仁东街小区在小区内部防疫工作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卡口值守。据小区物管会负责人濮存慧介绍,按照社区党委部署,老党员志愿者们的值守时间段从早8点到晚8点,每天安排了12名志愿者在里仁东街西口进行值守,由于志愿者当中老年人比例高,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每人值守时间为1小时,期间,大家坚持按时到岗,严格落实各项防疫要求,为居民的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小区一条心,大家都是把小区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有时间就一起参加志愿服务,邻里间距离也拉近了,其实值守贵在尽职尽责、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为了做好自我防护,我们还为大家发放了核酸检测票,同时做好信息登记,自开展核酸筛查工作以来,我们3、5号楼实现了全员尽检。”濮存慧说。
战疫“夫妻档”守护是一种默契
“老李,今儿值班辛苦了,给你做点好吃的。”说话的是德外大街东社区的平安志愿者戴秀云。疫情以来,她和老伴儿李慎遥一直参与社区卡口值守,作为“西城大妈”的她感同身受。“赶上我俩一块值班的时候就简单回家做口饭,要是他值班,我就管好后勤把饭菜准备好,我值班就他准备饭。”戴秀云说:“因为都参与小区卡口值守,两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绝大部分的居民非常配合,遇到不太理解的居民,我们就多劝导几句,大家都会积极配合。”李慎遥说:“现在志愿者们也有了“电子助手”,居民只需要验证通过就可以进入小区。方便了许多老人,我们也能抽出更多精力加大对外来人员的排查。”
夫妻俩在塔院胡同12号院已经住了近40年,下楼就是小区大门。“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看到社区干部们这么辛苦,我们应该站出来,多做点、多帮点,希望疫情早点过去。”
友邻携手 严格是一种态度
在教场口街6号院,卡口值守志愿者们正手持着自制的健康宝二维码指引,引导进入小区的居民进行扫码,李德菊就是平安志愿者中的一员。2021年,在社区志愿者带头人李友华的引荐下,她加入了社区平安志愿者队伍,作为一名“新人”,干起活来却是一把好手。
“就是要把每一个进入小区的人、车都查到。”与李德菊一起值守的还有平安志愿者李长福,跟李德菊相比,他的志愿服务经历更长,已经有十几年。“以前我们也不认识,因为卡口值守,也算结交了新邻居,李师傅工作非常严格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两位新认识的邻居就这样在卡口上共同守护着家园。
志愿者帮走失儿童找到家
“您好,先给您测下体温。麻烦出示一下健康宝和核酸证明。”6月1日,中午12点,壹瓶社区防疫志愿者李威威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负责的卡口点位,有序引导进出胡同的车辆及人员。
12:30左右,卡口周边的一阵哭声引起了李威威的注意,他急忙走上前询问哭泣的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我找不到家了,我和奶奶、弟弟一起出门买东西,奶奶需要推着弟弟,我就自己骑着自行车走了,回头就看不到他们了。”小朋友一边哭一边回答道。“别着急,叔叔帮你想办法。你家是在这附近吗……”李威威连忙安慰小朋友,得知小朋友家就在附近,他立即向社区汇报相关情况,寻求社区的帮助。社区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虽然知道了小朋友家的大概位置,但小区内住户较多,想快速找到其家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冷静下来的小朋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叔叔,我想起妈妈的电话了,妈妈的手机号码是……”
12:38,李威威迅速拨通电话,确认接电话的秦女士正是走失小朋友的妈妈后,便将具体情况转达对方,并和秦女士商量好,由小朋友奶奶前往卡口站点接孩子回家。
12:50,小女孩的奶奶匆忙赶到卡口接孩子,连连对社区和志愿者们表示感谢。“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如果没碰见你们,这后果不堪设想,都急死我了……”当天下午,秦女士还给社区送去了感谢饮料,感谢社区和志愿者们。李威威却觉得这只是一件平常小事儿,“当时也没多想,我觉得任何人遇见这样的事儿,都会这么做。”
胡同“守门人”分担是一种快乐
“请您扫码测温!”在塔院胡同4号院,平安志愿者张兰英正在岗位上忙碌着。与别的卡口不同,塔院胡同4号院属于平房区,在这里居住着四五十户居民。“这里还有一个情况比较特殊,院儿里有一处公厕,附近平房区的居民很多都要到院里来,所以我们的值守必须更加严格。”与张兰英一起在点位上值守的是志愿者任亚南,她家住在与塔院胡同4号院一街之隔的后荷包胡同。
“平房院彼此都比较熟悉,大家都比较配合,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任亚南说:“值守期间岗位得有人,上厕所的功夫都得错开。”两人中午吃饭也很有“默契”,一人先回家下个面条简单吃几口,就赶紧回来让另一个回家吃饭。“谈不上废寝忘食吧,咱也得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况且社区工作人员这么辛苦,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能分担就分担一些,这都不算什么。”张兰英说道。
方寸之地 每天走出2万步
“您好,请扫码登记,看一下您的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下午6点,在永宁胡同东口,保安老刘(化名)正在对行人和车辆进行认真询问和查验。“这个时间还可以,凌晨才是24小时值守最难的点,需要抵抗睡意和暑热,所以我就来回走动,这样不仅可以查看有没有异常情况,还可以提神。”老刘说:“现在晚上除了测体温等‘四件套’,更多的是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
飞鸟掠过、夏夜虫鸣……晚上值守过程中,有时好几个小时都没有人经过。当记者问,夜班卡口值守怎么打发时间时,老刘笑着说:“我们有大把‘伙伴’陪着呢,夏天蚊子多,一不注意胳膊上都是包。我们这还有个小朋友,有时候她家里人会带着她,和我们一起在卡口‘值守’一会儿,看到她,我又想起我小孙女了,休息的时候,看了手机里存的照片,我想等疫情结束,回老家看看。”随即严肃道:“既然咱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干好,守护好大家的平安和健康,困难都是暂时的,黑夜再长,天都会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