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期间,我省各地农村涌现出热烈的乡村旅游潮,展现出我省乡村游的巨大潜力和永恒的魅力。
在罗源湾,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来到这里沐浴金灿灿的阳光,欣赏蔚蓝色的海湾。来自三明市的周先生,一家三口专程来到罗源湾,观赏大海绮丽风光,消除平日的疲惫,放松心情。周先生说:这个旅游景点“顶好的,顶凉的,不会像城里那么热,我们是山里人,趁这五一长假,来看海。”来自福州市的林女士说,很早就听说罗源湾这里海味比较多,主要是想品尝一下海鲜,各种各样鱼很多我们是根本没见过,今天见识了不少,知道他们是怎么养殖的,怎么喂的。罗源湾海上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碧里乡西洋村郑云开兄弟俩去年筹资100多万元创办了罗源湾腾飞旅游公司,开设了海上摩托艇旅游、钓鱼台、观鱼台、海鲜馆等项目。他说:公司向渔民收购天然海鲜,为游客提供钓鱼的地方,有12种鱼,还有十几种观赏鱼,黄金周每天接待客人300多人,一天营业额3000多块钱。
在闽清县古民居建筑宏琳厝,神奇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上千人慕名前来游览。宏琳厝旅游公司业务部经理任金英说,现在游客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选择乡村古民居人文景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德化县的“陶瓷文化”也推动了乡村游逐渐升温。在德化城关,中国白陶瓷艺术宫、飞天艺瓷展馆里的展品琳琅满目,这里的瓷器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引得游客连声赞叹。在陶瓷作坊里制瓷大师现场演示手拉胚和手工制瓷,有的游客跟着师傅学起了制瓷。
国家旅游局把今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省旅游局也确定我省的旅游主题是“海峡西岸乡村游”,并提出了“海西新农村、休闲新体验”的口号,如何进一步壮大乡村游规模,展现福建特色,提高整体效益,在4月30日举行的“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座谈会”上,我省各地及有关部门畅谈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和推出的新举措。
福州:把乡村旅游纳入县乡建设的总体规划
省会城市福州五区八县蕴藏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除了平潭岛海潭景区、闽清古民居、罗源湾海上渔村等著名景点外,还有首批5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长乐市三溪村。三溪村村内摩崖石刻和唐宋古桥等古迹众多,山上洞穴奇特,象形岩千奇百态,树木葱茏;还有福建唯一的满族聚居村琴江满族村,被定为福州市发展特色旅游景点后,村里按原貌修复了部分水师旗营,修建了八旗水师博物馆,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在10多万人以上。而这样的乡村景点在福州市还有许许多多……
福州市副市长陈奇认为当前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管理和指导,促进乡村游健康发展。他说:福州市今年首先把乡村旅游纳入县乡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全新的增长点和县域经济的增长点,着力加以扶持和培育,在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引导乡村游有序发展,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开发,特别是要避免恶性竞争,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乡村旅游。
泉州:注重乡村游与文化的结合 把文化推向市场
泉州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这里的旅游资源以一地一特色扬名省内外,如:茶乡安溪、瓷都德化、石雕之乡惠安、芦柑之乡永春、龙眼之乡南安、民间工艺品之都鲤城、武术之乡洛江、以及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中国鞋都晋江。不少县(市、区)以及山村、古镇、渔家保留有原始神秘的风俗习惯、多姿多彩的迎神祭祀、优美动听的戏曲艺术、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品等。
泉州市副市长潘燕燕认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一项载体。她表示,泉州市在开展乡村游活动中,将注重乡村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实现两者的共同繁荣发展。她说:泉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民俗、戏剧等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将把独具特色的乡村游和泉州的多元文化紧密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沟通,经过认真总结、提炼,把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旅游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同时通过影视出版表演等形式,经过精心策划,以高科技和现代化的包装宣传和促销手段,塑造具有强烈泉州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
龙岩:乡村游重在体验 6月举办“走进地瓜乡”活动
龙岩市旅游局局长钟梅英说,开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哄而上,要重视研究它的特性,她认为乡村旅游重在体验,感受,就是要体验生活,体验生产,体验民俗风情。而体验生活就是要融入性,体验生产就是要有参与性,体验民俗风情就是要有感受性。此外从经营者角度来讲,要注意一个带动性,乡村旅游一定要能够带动乡村卫生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的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带动产业链的延长。
钟梅英说:连城县是众所周知的地瓜之乡,它有几万亩的地瓜田,产值将近5个亿,我们今年计划在6月份,搞一个地瓜美食的大赛,主题是“走进地瓜乡”,去挖地瓜、烤地瓜,尝地瓜,组织连城所有酒店开展地瓜宴的比赛,同时搞地瓜产品的展销;龙岩旅游重点还是客家土搂村这个品牌。我们要重点包装它,让它一年四季都能旅游。比如,春天的主题是“田野绿了”,秋天是 “稻谷黄了”等等,一年四季有几个主题,根据这些主题来做产品建设,乡村旅游将更有魅力。
厦门:让大家来推荐乡村、走进乡村
厦门的美不仅在闹市、在城区,还在不为人知的广阔乡村。5月1日,“美在乡村 放飞梦想——发现厦门最美乡村暨厦门十大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这项活动吸引当地许多热心市民来电来信,推荐他们所见所闻、所生所长的美丽乡村,发现厦门最美乡村成为今年五一黄金周厦门市民到乡村旅游度假的热门选择。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说:我们要通过这种活动让大家走入乡村,在游的过程当中,去投票、去评选,去充分挖掘厦门本土的旅游资源和闽南的文化内涵。以走进厦门、畅游八闽旅游线路为依托,跟周边的区域进行合作,将乡村游的线路和内容活动延伸到闽中、闽西南区域,争取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市相关部门的支持,制作一份乡村旅游线路的专题地图,向厦门的居民进行推介,组织他们旅游。
省旅游局:加强引导 打造品牌 规范管理 多样发展
省旅游局提出,今年将对具备条件的乡村旅游经营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达到标准的将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同时对于没有达到最低标准的经营户,将责令停业整顿。要鼓励各地联合营销,打造品牌,提高福建乡村游在旅游客源市场的知名度;探索建立“农家乐+旅行社”的合作模式,引导旅游集团、重点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推进大旅游与大农业的互相渗透融合,让城市居民真正体验到淳朴的乡村田野风光,让海峡西岸乡村游走出一条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路子。
省农业厅: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立体、生态农业
“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今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主题口号,省农业厅副厅长檀云坤认为这个面向“三农”的“四新”犹如一支美妙的交响曲,汇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将给我省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变化。他说:四新乡村游的口号,奏响了旅游与农业携手,城乡融合,产业渗透为音符的美妙的旋律,这个美妙的旋律,美在城乡互动,美在城市、城镇的居民跟乡村的农民共同参与,美在产业的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推进,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乡村游是旅游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同时也是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促进三农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檀云坤副厅长表示,农业部门将扎实打好基础,将不断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等,发挥好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建设合作开放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海峡西岸现代农业,配合有关方面为全面提升三农这个特殊的旅游产品的新品质,打造乡村游的新品牌,热情服务,促进海峡西岸乡村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