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记者 束涵
今年2月,新西兰纽仕兰乳业全球研发总经理罗伊听说中国国内疫情反复,第一时间通知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牛奶。并且,打通海运绿色通道,让进口产品原本需要半年上架的时间缩短到1个多月。
没想到的是,生产端虽然加足了马力,但物流端却遭遇难题。一批又一批的集装箱满载着新鲜的产品,从新西兰运抵上海港口,却因为物流仓储体系停摆,出现万吨产品滞港滞仓的情况。产品流通受阻难以收回现金流,又面临着连日增长的货物滞箱费。而且,即便是常温牛奶,消费者也讲究新鲜度,滞留时间越久,越不利于后续的销售。
企业一筹莫展之际,属地长宁区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将其列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重点保障企业,为产品打开了一条通路。“疫情前,我们的物流主要靠外包。疫情后,开始自建车队运送。”纽仕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打通运输瓶颈,公司提前锁定船期,抵港后直接发往社区。消杀、运输、装卸等各环节密切配合,物流配送员们忙到凌晨一两点已是常事,一有订单就立即响应。
3月以来,3000多吨纽仕兰牛奶作为抗疫大礼包紧急发放,用以保障市民居家封闭期间的营养。同时,企业向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一线抗疫人员捐赠了20多吨牛奶。再算上社区团购的渠道,总共销售了5000多吨牛奶,相当于278个集装箱,占到总进口870个集装箱的32%。“5月份,在长宁区政府的支持协调下,位于奉贤区的仓库先行复工复产,部分员工开始到岗上班。到目前为止,复工复产率已经达到70%。”
随着商超等渠道恢复线下营业,快递加速回归,纽仕兰常规的流通渠道逐步打通。不过,由疫情影响造成的资金等经营性难题,还压在企业的肩头。
“近期发布的经济恢复和重振‘50条’,对我们现阶段的难点、痛点,开出了针对性的‘良方’。”新西兰纽仕兰乳业亚太区CEO盛文灏告诉记者,这两个月来,企业对新西兰上游采购的货值为1.2亿人民币,收回的现金流却不足5000万,还有大量费用产生和库存积压。“一方面要靠企业自有资金,另一方面也要靠银行的精准贷款政策。‘50条’里提到了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功能,我们也正积极沟通,希望能得到这方面的支持。”
不仅如此,“50条”鼓励港口企业减免特定时期内的货物滞箱费,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这无疑给企业减轻了不少压力。“另外,还有发放援企稳岗补贴、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信心的提振。”
销售数据显示,纽仕兰今年4月、5月的市场销量比预期下降了30%左右。不过,企业仍有信心实现全年增长20%以上。“纽仕兰是和贸易便利化的进博会、中国消费升级的内需市场一起成长壮大的品牌,我们看重和珍惜中国市场的韧劲,紧抓复工复产机遇。今年,将为中国市场增加50%的高端牧场奶源,持续投资从新西兰牧场到中国消费者餐桌的全产业链。”盛文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