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每一座老房子都承载着福州城的历史
前日,福州市“三坊七巷”内安民巷61号江宅倪依姆家倒塌的消息,在街坊间一石击起三层浪,加上连日的大暴雨,许多居民都紧张起来,一些人因担心甚至已搬到亲戚家暂住。
昨日,记者再次冒雨走访三坊七巷时发现,这个集中体现福州古城历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古建筑群中,除挂牌的名人故居得到妥善保护外,作为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古民居,多已年久失修,一些老房子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住户:
家备木料随时修
大雨倾盆。在文儒坊,记者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正准备将伞收起,头上不断有水滴下来,抬头一看,雨水从屋顶瓦片间的缝隙渗进来,天井积满了水,用几块破木板架着,墙壁上钉着许多钉子,电线横七竖八地拉着。
住户刘女士说,这房子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地方都会漏雨。她指着屋里一个墙角,水正顺着柱子直往下流。这房子里一半是公房,一半是私房,前段时间,她自家筹钱,将前厅一些地方翻修了一下,这次情况好多了,以前一到下雨天,全家人就犯愁,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严重时,全家总动员,用盆子、水桶接水。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塔巷、衣锦坊几户人家,大多数住户都说房子会漏水。这些房子都已有上百年历史,都不是挂牌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都不同程度损坏,墙体出现裂缝,房梁油漆剥落,木雕、砖雕残缺不全,有的楼板腐烂,用几根木头支撑着。
一住户说,现在三坊七巷的房子分为公房和私房,公房由房管局维修,私房则由住户自己掏钱修理,因此,有的住户的家中都备着木料,以便随时修理之用,他每年都要花上千元用于修房子。
在走访中,记者还发现,三坊七巷的房子,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不少住户违章搭盖,有的住户在房里加盖楼层,有的在过道上建起了厨房和厕所,改变了房子原先的结构。
部门:
修缮方案未出台
只能应急处理
对于“三坊七巷”老房子的修缮问题,福州市鼓楼区房管局张副局长说,压力很大,也十分着急。
张副局长说,目前,三坊七巷里还住着3600多户居民,他们所住的房子至少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多是土木和砖木结构,相当一部分已破败不堪。尤其是土木房子,墙体最禁不起雨水渗透,因年久失修,土墙一旦倒塌,房子便也跟着倒塌了。
“每逢暴雨台风季节,我们也是坐立不安。”张副局长说,但他们现在最多也只能是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因为“三坊七巷的修缮工作多年前已进入市委市政府规划,但毕竟是一项大规模工程,目前有关专家都还在调研,具体方案还没出来”。
张副局长说,最近每天都要派人到每个街段来回巡查,一旦发现问题,若是公房,就立即加固修复;如果是私房,他们就马上通知居民,配合街道、社区委员会,提出意见,但不承担修复经费。
他说,他们目前只能保证“一危、二漏、三一般”的修缮原则,他也希望具体方案能早日出台。
建议:
多方面筹资
设“三坊七巷”基金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在“三坊七巷”的保护和修缮问题上,政府部门也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挂牌的名人故居都得到较好的保护。目前问题较多的是作为这片历史街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普通民居,这些房子也都体现了福州特色,也都有百年的历史。对这些房子的修缮保护,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
省建设厅规划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坊七巷目前应先行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密度,减少人口负荷,为保护和整治提供切实的基础条件和空间条件;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环境,可采取政府为主、居民为辅的方式对坊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居住处所保护的积极性。
在资金上,省政协文史委主任林爱枝建议,采取地方政府出一点、省级政府补助一点、中央有关部门划拨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当地居民自筹一点的“几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设立“三坊七巷保护整治基金会”,在保护整治工程启动阶段,省、市政府拨出一定经费作为启动资金;发动社会经济实体与有识之士捐款或认建某个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2006-6-7记者 钟丹丹 曾力 林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