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观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因何尴尬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9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主要包括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和高等旅游教育。其中,高等旅游教育又包括4个层次: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60%%的份额;本科,约占35%%的份额;硕士,约占4%%的份额;博士,约占1%%的份额。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这个系统还处于量的扩张状态,急于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状况

    在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一方面,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行社、酒店等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选择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就业的越来越少,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等旅游职业院校从事教师、考研、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低,“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突出。此外,技能型的旅游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比本科生反而更受旅游企业的青睐,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影响就业的因素

    自身因素:

    经调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抱着对旅游的喜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来选择旅游专业的,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更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兴趣爱好,仅仅凭“旅游很火”的感觉而盲目地选择旅游专业。

    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应用。

    旅游业尤其是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传统意识认为服务就是伺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行业的人似乎低人一等,特别是一名大学生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自尊心上过不去。而且旅游业被认为是“青春行业”,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出现偏差,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

    需要指出的是,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虽然在“培养目标与主要就业方向”的具体表述上不一致,但都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不断磨砺后发展起来的,对此,毕业生要有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另外,旅游行业要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必不可少,但是培养具有潜力的管理人员似乎更加重要,而本科生在这一点上更具竞争优势。

    学校因素:

    教育体制落后。当前国内的旅游高等教育还没有摆脱“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来选拔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忽视了职业素质,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这也是目前旅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源大体分为四类:外语教师、历史地理教师、经济管理教师、旅游专业教师,其中又以前三类为主。他们无论在业务结构还是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而部分旅游专业教师缺乏从事实际工作经验,往往纸上谈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校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他们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但同时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显然,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还没有形成。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只是盲目跟风而上,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课程之间联系性、系统性差,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多,实践性课程较少,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部分院校没有像“瑞士洛桑”为代表的“前院后店式”办学条件,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的模拟实验室,导致学生眼高手低。

    企业因素:

    大学生虽然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思想上欠成熟,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较高,企业吝惜用人成本,所以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显现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迫切需要能立即上岗,操作技能较强的“熟练工”。

    大学生员工在旅游行业特别是酒店业、旅行社就业极不稳定。据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2年后,继续干旅游的本科生只有40%%。很多企业出此考虑,对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也有顾虑。

    需要指出的是,酒店业是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一个重点,随着酒店业竞争加剧,服务质量的提高,现代经营理念的导入以及国际客人的增多,企业对员工学历的要求会逐步提高。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魏倩(兰州大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