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个区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 社区传播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 顾泳
昨天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近一个月以来,在全国各地的齐心援助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本轮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当前,上海已有6个区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
分区分级差异管控
顾洪辉介绍了社会面清零和基本清零的评价标准。即以行政区为单位,区内社会面(含管控区、防范区,以及非闭环管理的社会流动人员等)阳性感染者数量日趋减少、风险可控;如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数占区内总人口数比例小于十万分之一,可认为社会面基本清零。如连续三天单日新增数为零,就实现了社会面清零。本轮疫情社会面清零之后,全市将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
对照上述标准,奉贤、金山、崇明、青浦、松江、普陀六区符合社会面基本清零标准。这六区在做好“三区”管控的同时,实施“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通过全面推进十大攻坚行动,力争早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黄浦、静安、徐汇、长宁、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和嘉定等9个区,继续从严从紧,实施“全域严格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力争尽早实现社会面基本清零。浦东新区将按照街镇划分,并实施相应的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措施。目前,浦东新区宣桥、泥城、大团、万祥、老港等5个镇,已符合社会面基本清零的标准。
按照“三区”划分要求,实施从严管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对封控区,严格实施“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管控要求,防止人员外出流动;对管控区,严格实施“人不出小区(单位),错峰取物”的管控要求,原则上居家,每户每天可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分时有序、分区限流至小区指定区域活动,无接触式收取快递物资。对防范区,严格实施“个人防护,严禁聚集”的防控要求,按照“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管控。
分区分级组合检测
发布会公布数据显示,4月30日上海新增788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708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88例本土确诊病例中,105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68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708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均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截至30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342例、危重型61例。30日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3055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6021例。
顾洪辉介绍,本土阳性感染者自4月13日达到单日峰值27605例后,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4月27日起,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已连续4天在1万例以下;本轮疫情的有效传播指数(实时再生数)Rt值,由此前的2.27下降到现在的0.67,已连续15天维持在1以下;核酸筛查和抗原检测的阳性检出率逐步下降。经专家综合研判,本市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全市疫情稳中向好,清零攻坚效果日益显现,但新增感染者仍处高位,疫情防控还不稳固,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因此上海将在5月1日至7日继续开展核酸筛查工作,采取分区分级的“核酸+抗原”组合检测模式。对于封控区,每天进行一次核酸采样;管控区采用“3次核酸+4次抗原”组合筛查方式;防范区采用“1次核酸+6次抗原”组合筛查方式。此外,对前期没有按照要求参加核酸筛查的人员“随申码”赋黄码。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就市民关心的问题加以解释,闭环管控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包括:集中隔离筛查、居家隔离筛查、封控区筛查、确认可以做到封闭管理的重点场所筛查、密接筛查等方式发现的阳性感染者。相关风险人群筛查发现的阳性感染者包括:管控区筛查、社区(防范区)筛查、主动就诊/因症就诊、主动核酸检测、重点人群筛查、外省协查等方式发现的阳性感染者。5月1日起,全市将按照上述规则对每日疫情发布阳性感染者发现方式进行分类。后续根据本市疫情发展和防控策略要求,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的发现方式将视情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