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8日开馆的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旅游民俗风情表演吸引了众多观看的人流,成为旅博会上的亮点之一。与第一届旅博会不同,这次的表演完整地推出了福建具有五个地方民俗风情的代表性形象,如果从闽东开始到闽北顺时针绕一圈,她们分别是,闽东畬家女、闽中湄洲女、闽南惠安女、闽西客家女和闽北茶乡女。
这其中,除了畬家女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姑娘外,其他地域的姑娘均是具有福建特色的汉民系分支的代表。她们以风格鲜明的服饰、原生态的唱法、精湛的舞蹈和茶艺乐器表演,为旅博会的海内外嘉宾献上了一道地方民俗风情“大餐”,也为素来以经济发展、理论探讨见长的旅博会增添了一幅直观动感的风景画。
“惠女风情”温柔秀美
惠安女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点也不陌生的,以惠安女形象为题材创作的舞蹈及服饰表演也是福建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在这些节目中,惠安女以奇特多样的服饰和温柔秀美的舞姿诉说了闽南姑娘的美丽、温柔与任劳任怨。
“湄女风情”首次登台
“湄女风情”舞蹈是首次在省级大型旅游活动上登台亮相的莆田旅游文化节目。
湄洲女与惠安女是同样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汉民系分支,主要分布在莆田沿海一带。与惠安女、蟳浦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女”,此外,由于都生活在海边,所以她们还被称为“海的女儿”。从服饰上看,惠安女戴花头巾、黄斗笠,穿短上衣、宽腿裤;蟳埔女头戴鲜花扎成的漂亮簪花围,身着斜对襟衫;而湄洲女的“帆船髻”头饰和海蓝色布衫则来源于妈祖娘娘。据说,湄洲的妈祖祖庙楼群中有一座梳妆楼,那里有全世界唯一一座没有戴凤冠霞帔的妈祖像,妈祖像所梳的发型,就是湄洲女们效仿的“帆船髻”。
虽然“福建三女”在服饰和风俗上都各有特色,且一样被摄影界追捧,但由于旅游宣传力度的弱势,湄洲女与蟳浦女的知名度显然远不如惠安女一样为普通人所熟悉。此次莆田市旅游局一改往日的沉默低调,让湄洲女舞蹈与惠安女舞蹈同台竞艺,展现出与闽南风情完全不同的湄洲特色,也诠释出福建多样的汉民族民俗风情。
“畬女风情”请来原生态歌手
早在上届海峡旅博会上,畬家女的表演就赢得了特别的关注和掌声,本届旅博会宁德市旅游局再出新意,特别请来三位土生土长的畬乡妇女奉献畬族原生态唱法,加上年经姑娘的畬族工艺茶表演,更是赢得满场拥堵与喝彩。
火红高耸的凤凰头是畬族姑娘出嫁时的头饰,具有鲜明特色。这个民族也是个特别爱唱歌的民族,每年三月三畬族都要举办山歌比赛。来自畬族的原生态歌手没有在2006年央视青歌赛上献艺,却来到了第二届海峡旅博会的现场。浑厚而略带沙哑的嗓音不紧不慢地唱出我们所不熟悉的韵律,原始而深沉的歌声渐渐穿透喧嚣现代的旅博会现场,许多观众尤其是外国友人正是循着这种特别的歌声来到了旅博会牟文艺表演舞台,默默关注着这三位身穿黑衣、一边唱歌一边捡茶的畬族妇女。和原生态唱法的“沉着”相比,舞台上还有三位活泼亮丽、梳着高耸凤凰头的年经畬家姑娘,她们为观众表演了少为人知的畬族工艺茶。原来,宁德是福建盛产花茶和绿茶的故乡,以茉莉和绿茶为原料制成的茶团在沸水的冲泡下渐渐舒展成玻璃瓶中的美丽花草,现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当畬家姑娘和畬族妇女忙着敬茶、抛香囊和发红蛋时,为了抢到这些礼物,现场的观众无法再维持礼貌的秩序,全部挤成一团……
客家嫂“变身”客家女
在以往的文艺节目推介中,客家舞蹈多以客家嫂身份出现,舞蹈内容多以劳动题材为主,表现客家嫂的勤劳干练与泼辣,因为只有这样的“嫂子”才有胆量“送儿送夫上前线”,一人担起持家的重担,在劳动中寻找乐趣,在思念中等待革命胜利和亲人回归。“红军故里”和“将军之乡”的称号离不开这些客家嫂的默默奉献。不过,作为“抢眼球”的舞蹈节目来说,客家嫂的形像总好像少了些什么,观众的兴趣度似乎也不如惠安女来得高。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本届旅博会上,梳着发髻的客家嫂摇身一变,变成了梳着长辫、鲜活干练的客家女。可以说,这个形像的改变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一样的勤劳干练,一样的泼辣忍耐,所不同的是多了一份鲜活和亮丽。
茶乡女多才多艺
闽北是武夷岩茶的产地,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这里的姑娘心灵手巧,既能制茶也能弹古筝。一道完整的功夫茶泡下来有十八道程序,看她们一招一式每一道程序都一丝不苟的样子,真是让观众觉得难为这些姑娘了。而一边上的姑娘弹起古筝也是清畅婉转,古音与茶香一起在现场氤氲环绕开来,把人们的心境直接带到武夷山下……
3岁儿童担纲戏曲表演
现场的文艺节目除了歌舞,还有闽南歌仔戏和三明的沙县肩膀戏。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节目均由孩子出演,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3岁,大的看上去顶多10岁。他们稚嫩的外表与一招一式认真的样子逗得现场观众禁不住笑声阵阵,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文艺节目谢幕之后,观众们还纷纷邀请这些小朋友们合影,而这些“孩儿们”也极为大方乖巧,开心地举着v字手形和这些不认识的大人们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