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办公室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陈永带队,就《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来清源街道开展执法检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金卫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达,副区长吴振江,区消防救援支队、区城管委、清源街道相关负责同志,街道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一同参加检查。
执法检查组一行先后来到国际港社区、丽园社区,实地察看社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电梯阻车系统情况、落实“一车一档一码”管理制度情况,并听取相关工作汇报。
国际港社区均为设计高度为99.9米的高层住宅楼,救援和疏散难度较大。对此,社区“疏堵结合”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安装,设备配比达84%,完全满足居民充电需求;安装电梯智能安防控制系统,实现“阻车上楼”全覆盖。
丽园社区强化党建引领,依托“空中四合院”特色楼门建设、“拉家常”议事等工作机制,完善楼门自治体系,不断培育居民群众的文明习惯,提升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识。打造“党小组+楼门领袖”群众自治队伍,落实巡查、劝导、上报职责,常态化守护楼门安全。
执法检查组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单位对《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工作汇报。
清源街道以“人大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为抓手,努力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2022年一季度代表家站共开展活动4次,接待选民50余人。组织代表开展《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三边”检查活动,提出问题100余条。
对于违规私拉电线充电问题,清源街道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一季度新增接口1080个,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完善“人防+技防”举措,成立楼门劝阻队24支,安装阻梯和报警装置219个;强化错时巡查,开展专项清整行动,打通安全管理“最后一米”。
对于驾驶安全、停车秩序等问题,清源街道“重引导、强督查、抓自管”三步走。定期约谈重点行业从业人员,推行机关、社区包路口责任制,做好文明出行教育引导;细化街面治理网格,推动市容督查、执法力量下沉,做好常态化秩序管护;依托“物商联盟”等街区治理机制,提升门店自律自管意识。
陈永对清源街道贯彻落实“条例”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时刻绷紧“安全弦”,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需求分析和对策研判。紧扣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在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消防知识宣传培训、文明出行教育引导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条例”顺利实施。
下一步,清源街道将继续发挥辖区人大代表作用,依托人大代表家(站)建设,畅通代表沟通渠道,助力代表为民履职,推动“条例”深入实施。通过健全“1+1+N”(工委领导+牵头部门+执法队伍)检查力量等“人防”机制,建设智能监控、电子围栏等“技防”手段,强化安全监管,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