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用智慧,稳社区安民心鼓信心——三位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干部的口述
疫情中的上海,几代上海基层社区干部用自己的智慧、胆识、责任与经验,探索着适用于社区不同需要的工作方法,也用自己的真情与真心,换来居民们的理解与支持。
解决买菜配药难题,稳住老年居民
讲述人:陈艳(黄浦区打浦桥街道银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70后
我们居民区是商品房与老公房结合的大型社区,常住人口有2754户、约7000人。3月9日以来,居民区经历了三次封闭管理。最初是一幢居民楼内有密接人员,我们对21户人家实施“2+12”封闭管理;三天后,另一幢楼发现无症状病例,整个小区实施“7+7”封闭管理;谁知四天后,打浦桥街道作为重点区域进行核酸检测筛查,我们整个居民区又进行了“2+12”封闭管理。
先后三次封闭管理,居民生活势必受到影响。从最开始楼栋封闭管理,我们就抓住居民最关注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我们居民区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有2276名,90岁以上老人有91名。居民区出现密接,一些老年人对出门的安全感到担忧。但他们不出门,一是无法到菜场买菜,二是不能看病配药。买菜的问题可以让大家互帮互助,不少年轻居民帮助老年邻居在网上下单;同时,依靠志愿者力量,对纯老家庭、高龄独居的孤老重点关注,通过送菜、网上买菜等方式解决买菜难的问题。
然而,看病、开药是个大问题,光通过居委会的力量解决不了。很多老年居民有配药需求,大多是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的药物,平时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他们配药。这一次,在封控管理小区中,老年居民把药物名、用量告诉我们,我们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为他们配药,我们再转交居民。
但一些老年居民这时提出,过去他们配药都是通过医保卡报销,自己基本不用花钱。现在他们被封控在小区,医保卡按照规定不能拿出封控小区,那么配药要自己花钱了,他们不愿意。老年人都很节约,我父母也是这样,所以我能理解。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街道,街道又协调了区卫健委,最终为我们街道的老年人开通了一条配药“绿色通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暂时不用付钱,做好记录,等封控结束后,再通过医保卡结算。
这个“绿色通道”,让老年居民特别满意。过去半个月,每天都有老年人配药的需求,无论多少人次,我们当天都及时报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及时开药,我们再送到老年居民手上。
其实,能帮老年居民解决好配药看病、买菜的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他们最主要的需求,他们也能更安心待在家中。
这次疫情,我们居民区还有很多专业人士站了出来。在我们发布志愿者招募令后,一位新华医院的医生带着家人来当志愿者,成了这个小区特殊时期的“全科医生”。进行核酸筛查时,他在旁边帮忙;居民有配药疑问,会找他咨询;有位居民有伤口,本来要到医院拆线,这位医生就拿出自己家中的专业清创工具,帮居民完成了拆线。
说到封控小区看病配药的困难,我们也有些体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配送一些常规用药,但居民的一些特殊用药,特别是处方药、延伸处方药,需要自行到三甲医院才能配到,我们居委干部无法帮助代购,这可能是下一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难题。
畅通运菜“全链条”,居民心就定
讲述人:许李丽(嘉定工业区汇旺社区党支部书记),80后
民以食为天,经过前一阵子长达10多天的封控,无论是居民还是社区工作者都明白,畅通重要生活物资的保障渠道,实在太重要了。为此,我们也琢磨出了一条生活物资从市场到社区、从社区到楼栋、从楼栋到每家每户的“全链条”运输法。
3月11日起,我们汇旺社区就开始组织居民进行核酸采样,3月13日进入封闭管理,前后持续了十多天。在此期间,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小区一共1600多户、5000多人,物资保障要每次都“全覆盖、无遗漏”,真的很难;很多物资要靠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配送,但志愿者大多忙着安排测核酸,实在忙不过来;小区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几十个,还有其他需要照顾的人群……
怎么办?我们和志愿者、居民一起群策群力,把物资供应“全链条”拆成了三段,分段击破解决。
第一段是从市场到社区。我们小区距离嘉定城区较远,如果渠道不通畅,送来的蔬菜可能就蔫了。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拓宽供货渠道,把新鲜蔬菜及时引流过来。
嘉定工业区可提供保供套餐,30元、50元一份的都有。比如30元的蔬菜套餐包含6个品种,我们尽可能挑运输方便、易于储存的蔬菜提交团购订单,包含生菜、莴笋、土豆、胡萝卜等,一袋可供一个小家庭吃两天。
我们小区里正好还住着一个超市老板娘,通过她的供货渠道解决了一部分生活物资供应。嘉定区农业农村委也给我们提供了区内合作社的联系方式,我和其中一家对接,在封闭管理期间让他帮忙给社区运菜。
第二段是从社区到楼栋。我们有一个“一起‘嘉油’志愿者”群,群里有人总结了这个阶段的三种运菜模式:第一种,各派楼组长,统一支付并到居委会拉走自己楼栋的蔬菜包,再回楼栋分发;无人统一拉走的,由楼内热心居民到居委会支付并领取蔬菜包;最后一批无人领取的,再由社区志愿者送到楼栋分发。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发挥楼组长、热心居民的力量,大大节约了志愿者人力。
第三段是从楼栋到每家每户。这个阶段的分派最考验技术含量:假如一栋楼里有60户,某一次分配到楼栋的菜只有20份,该怎么办?
首先一定是照顾特殊群体,比如无子女陪伴的高龄老人,确保他们优先拿菜。那些家里物资充足、冰箱已经塞得门都关不上的,我们会将派送的“优先级”调低,避免无谓囤货。
这个阶段,居民都非常谦让,部分领到保供蔬菜套餐的居民还会给左邻右里匀菜。业主群、楼栋群里一旦有人求助,家中米、菜、油有富余的居民也会帮忙。我们也鼓励这种邻里间互助行为,希望物资配送中涌现的问题能在楼栋甚至楼层层面就解决。
封闭管理期间,物资供应的很多细节都让我感动,也让我惊叹于居民群体中内生出来的活力和智慧——
有些高龄老人看到志愿者上门送吃的,除了连连感谢,还会说:“别送那么勤啦!我老了,别人吃一天的菜我可以吃两三天,你们先给别人送。”前段时间给居民做核酸采样,我看到好几张生面孔,估计是刚来的租户,头一天他们脸上还带着焦急和迷茫,后一天就眉头舒展,原来他们已经被拉进了楼栋群、业主群、肯德基外卖群、达美乐外卖群……这些群里经常组织团购,为大家改善伙食。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社工也要稳住
讲述人:田兆靓(徐汇区枫林街道沈家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90后
我是土生土长的徐汇人。2015年我到社区工作,服务的区域恰好是肿瘤医院这一片。这里有几个“多”,老人多、老小区多、病人多、病患家属多。我也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毕业后,我在社工和企业HR两条职业道路中选择了前者,因为老师对我说,社工这个职业,总要有人去做。
但当你真的走进社区,开始跟不同的居民交流,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门技术活:你要具备共情能力;能长时间倾听;要保证有效沟通;还不能让工作中的情绪影响到自己。
3月9日早上8时,我接到通知,东安二村有一幢居民楼要马上封控。封楼、封小区、通知居民……这一系列措施跟其他有阳性的小区是一样的,变数是在小区封控之后。我们居民区一个特别的“变数”,是大约有132个需要定期做血透、化疗的危重症病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租房住在这里,为了就近到肿瘤医院治疗。
这当中有一位2006年出生的患者。小姑娘长得很清秀,但是患了一种罕见病,只能通过放化疗控制病情。去年11月,她的父亲从江西老家陪她来上海治病,在东安二村租了房,交了很长时间的房租。
女孩父亲说,之前她的病情已经控制得不错,但小区突然封控,让父女俩措手不及。幸运的是,小区封控期间,上海的政策变为确诊小区非阳性楼道实行“2+12”封控,女孩在小区闭环后得以继续化疗。
我跟女孩父亲聊过很多次,交谈中,我会把我真实的感受传递给他,难过了我会哭,对方如果重复说一些事情,我也会保持倾听。这是心理学教会我的专业,因为人一旦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关怀、被需要,情绪就会慢慢沉淀。
3月16日,核酸筛查那天,女孩的父亲来当志愿者,我请他专门负责沟通,他真的可以将心比心地安抚同样因为看病就诊而焦虑的居民。4月1日,浦西也要进行新一轮核酸筛查,女孩的父亲提前来报名,要继续当志愿者。他很高兴自己又能帮上忙,还主动跟我说,现在女儿病情暂时稳定,我听了也很高兴。
每天都要面对生死和病痛,社区干部也会有情绪“趟不牢”(承受不了)的时候。我对居委会另外7位小伙伴说,大家有事情就哭,关起门来一起发泄,但哭完就要马上投入工作。
因为,社区工作一定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要用理性的办法去完成感性的事。
平时,社区干部的心理疏导也主要由我负责。我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梳理心态,正确看待事物,接纳自己的工作和情绪。比如居民楼出现阳性,不要让自己立即陷入着急和害怕,而是首先规范穿戴好防护服,给自己做好消毒。消毒液喷上身的那一刻,其实心就能定一些了。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们就要对其中的危险、意外都有正确的认知。尤其我们社区工作者是一个整体,团队里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光有居民区书记一个人,是什么都做不成的——不只是居民,居委干部也要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态,会让我们在社区工作中,有更饱满的精神面貌为居民服务,坚持到抗疫胜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