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下,走在春天里的“车队” 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投身基层防疫
一场大雨过后,上海雨过天晴。
昨天,上海启动居民抗原检测。再度忙碌起来的上海各大基层社区,穿上“大白”和“小蓝”防护服的志愿者中,还有一群特别的身影,来自上海市级机关的党员干部。
就在地标建筑武康大楼所在的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区,投身基层社区防疫服务的市委政法委机关干部金衣,成为了社区抗原检测中一位双语志愿者。跟随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柏祖芳穿梭在一条条弄堂、一户户居民家的这一天,让她切身体会到上海基层社区治理的软实力,以及一股润物细无声的基层防疫力量。
特殊的“车队”
下午3时,一组人员构成有些特殊的队伍经过武康大楼后门,领头的是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步履匆匆的她还忙着打手机,交谈中上海话和普通话切换自如。在她身后跟着一组“车队”,两辆轮椅上各坐着一位银发老太太,负责推车的是老人家属和社工,旁边还跟着一位年轻一些的“小老人”。
时间回到前天深夜,全市16个区发布了次日关于开展抗原检测的通知。金衣也接到通知,市委政法委要求全体党员在完成好机关工作的同时,号召各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就地转为核酸抗原检测的社区志愿者,支援抗疫一线。在此之前,不少和她一样的机关党员已经在“先锋上海”小程序的“双报到”“双报告”模块上进行了志愿服务报到。
昨天一早,金衣就来到武康居委报到。擅长外语的她承担了双语志愿者的任务,跟随居委干部发放抗原检测材料,并负责向外国居民做说明。更具挑战的任务在下午。武康大楼内居住了一名92岁的老太太,上午已经做过抗原检测,但由于一直未做过核酸检测,需要进行采样筛查。但老人却对此有些不解,回答更是让金衣语塞。“我看电视上说,我们这样90岁以上的老人,应该由医护人员上门来检测……”
好在当时柏祖芳在楼内另一户人家,便马上赶来“救火”。让金衣惊讶的是,柏书记一来,先上前给了一个大拥抱,老人顿时笑眯眯。一番耐心解释后,老人说:“见到柏书记就像见到亲人,柏书记说怎样就怎样。”柏祖芳一声“我们出发了”,像哄孩子一样把老人扶上了推车。
两位老人、两辆轮椅、几名志愿者,一组人马就这样从武康大楼出发,走在春天里的武康路上,像一道风景线。
指哪儿打哪儿
武康居民区是上海典型的深度老龄化社区,700多户居民总人数不到1300人,但老年人占比达到42%。不少高龄、独居老人都需要送检测材料上门,虽然居民区的楼组长和居民志愿者总数有60多人,但都年龄偏大。
3月25日深夜,湖南路街道专门通知各居民区,尽可能挖掘年轻志愿力量,尤其是在职党员。让柏祖芳没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晚上,她就收到了近50条要求报名志愿服务的信息,其中有不少在职党员干部。一支志愿者突击队很快建立。志愿者们参与了居民登记、指导老年人学习抗原检测步骤、与外籍人士沟通等多项任务。检测筛查争分夺秒、不容差错,志愿者们成为居民区“指哪儿打哪儿”的一支重要力量。
鱼水般的关系
居民区飞快的工作节奏和极强的执行力,也让金衣对社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更令机关干部志愿者们感慨的是基层社区彰显上海城市温度与软实力的工作方法。过去10多年来,武康居民区一直延续着“小老人”与“老老人”结对的传统,社区中60多岁的“年轻老人”每周都要为80多岁的长者们完成“五个一”的互助服务,即“上一次门”“问一声好”“聊一会天”“帮一把手”和“提一个醒”。“难怪志愿者阿姨一进老人家门,就熟门熟路地在柜子里翻出了帽子、围巾,老人一下楼就能穿戴上。”金衣说。
看到老人家那么信服社区干部,看到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就像看到亲人,甚至“只愿意听柏书记讲道理”,机关干部志愿者们也重新思考了自己在群众工作中的提升空间。“这种鱼水一般的党群关系,是市民理解配合不可或缺的基础,今后要多向柏书记学习人民情怀。我们基层深入人心的党建工作,体现的正是城市的温度和软实力,也是上海努力实现精准防控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