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泉州:清源山管委会邀请各界“诊断开方”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4

清源山管委会和泉州晚报近日举办座谈会,邀请各界就清源山存在的一些问题“诊断开方”———

  “水流坑搬迁应该召开听证会”、“管委会应该注意管理方法”……昨日下午,本报和清源山管委会联合举办座谈会。受邀的各界代表就如何更好地做好母亲山的管理、建设、开发、保护,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

11月9日,本报报道了清源山“变味”,存在“五怪”现象。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水流坑去留要举行听证

水流坑是清源山上最大的一个村庄,内有村民400多人,搬迁还是保留,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李培民(清源社区书记)作为生长在清源山上的居民,我们期盼通过景区的发展,也能得到发展。应该对山上的居民利益予以充分的考虑。原住民有千年的历史,他们及其祖辈对景区的生态保护不可谓不尽心尽力。他们的山地、山林被划入景区的绝对保护区域后,生存都成问题。

■万象新(清源街道办事处副书记、清源山景区廉政监督员)清源山景区是在千年居住群众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景区应该既考虑离地不离乡的居住民的生存问题,又要科学统筹、合理开发。如果原住民的问题没解决,对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永远是个阻力。

■陈小钢(市人大常委、市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委主任)景区工作和当地原住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成了管理的一大问题。建议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做法,开发休闲旅游。

■杨清江(清源山景区专家顾问)应该召开由专家、村民,甚至全市人民参加的讨论会,就水流坑的去留问题发表看法。

景区应讲究管理方法

■王家声(泉州晚报新闻采编部主任)清源山就在城市近郊,是一座“城中山”,因此,社会各界关注度也很高,管委会既要管理好这座母亲山,又要减少非议。特别是《条例》颁布后,管委会既要严格执行法律,又要减少矛盾,在这方面,工作方式、方法上要讲究。

■陈小钢以前关于天湖大排档的问题也比较多,这次《泉州晚报》又进行了关注,景区应当化压力为动力,提出措施,破解难题。

■林谋雄(市政园林古建筑设计院书记)不时听到一些外地或本地游客反映,咱们的景区管理存在不妥之处。景区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社区、街道的力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农家乐”须规范管理

■温锦辉(市旅游局市场开发科科长、清源山景区廉政监督员)今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农家乐”,像清源山,有许多“农家乐”经营点,如何规范管理,成为首要任务。

■陈鹏鹏(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一些违规的茶庄为了私利,砍树平地筑水泥,对母亲山的植被进行破坏,这是不允许的。母亲山的发展,要做好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

科学开发打响知名度

■温锦辉 目前,清源山主推老君岩,三四十分钟就可以走完清源山了,其他景点参观较少,游客也基本上是本地游,省外、海外市场开发不够。据统计,清源山与崇武古城的游客数量差不多。清源山应该利用现有条件,吸引更多的游客。

■李培民 景区发展太慢了。从1979年成立景区管委会到现在,除了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发一片山海大观意境外,几乎没有再开发或增加其他景点。政府30年对景区的总投入接近1亿元。清源山在吸引外来游客方面的竞争力,甚至弱于牛姆林等近年刚发展起来的景区。

■蔡韵作为清源山的常住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清源山。

相关新闻:

清源山管委会表示———

不辜负社会期望管理好母亲山

作为清源山管理部门,昨日,市政公用事业局副局长吴亚,清源山管委会书记刘海祥、副主任卢永贤等在座谈会上表态,将不辜负社会期望,管理好清源山。

对于与会代表的建议,吴亚表示“深感启迪”。他说,《清源山景区修编规划》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清源山目前已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说明,她不仅仅是泉州人的,还是中国的。假如几年后能够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那么,清源山便是世界的了。如何保护和开发,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刘海祥表示,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辜负社会的期望,进一步把清源山管理好。“我们将虚心听取各界意见。”卢永贤说,管委会将以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找准切入点,加大《条例》宣传力度,依法管理,严格管理,让母亲山成为泉州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