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核酸检测力正快速上升
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宝藤医学检验所,近日核酸检测量从过去的每天6万管增至每天25万管左右,成为上海日检测通量最大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我们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每天检测30万管的能力,随着熟练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的增加,我们会以最快速度接近硬件设计能力。”上海宝藤医学检验所董事长楼敬伟说。
核酸检测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和做好应急处置的重要手段,这家企业的核酸检测能力为何能在短时间内持续上升?
设备立即发货,“援兵”火速赶到
3月中旬的一次会议上,楼敬伟领到任务:当天把宝藤医学检验所的核酸日检测能力从6万管提升到9万管。回来后,企业迅速把已购置的30台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安装到位,实现了3万管检测增量。
第二天,楼敬伟又领到了新任务:检测通量增加到每天12万管以上。“我们需要再配置至少50台设备,还需要9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0名辅助人员。”楼敬伟觉得难度很大。不过疑虑很快被打消。在市经信委部署下,上海宏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发货,38台荧光定量PCR检测仪一个多小时后就运抵宝藤医学检验所。很快,宏石医疗又发货12台设备,满足了日检测12万管的硬件要求。
“援兵”也到了。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派出24名技术人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派出12名研发人员,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派出11名研发人员……这些科技志愿者都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用楼敬伟的话说,他们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和科研联军”。
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的张煦博士是“联军”中的一员。这位青年科研人员来到宝藤医学检验所后,前两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样本分类和信息录入工作。与后来从事的核酸转移工作相比,这是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但很辛苦,志愿者们要在每根样本管的管盖边缘写下三位编码。张煦最近扭伤了腰,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坐姿就会腰疼,但她没有叫苦,说出的理由颇有女博士范儿:“我的腰伤是不严重且可逆的病理状态,这与珍贵且不可逆的人民生命健康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专业技术志愿者是重要力量
从6万管起,宝藤的检测能力这些天迅速提升,目前已达到25万管左右的日检测量。
工作人员在这里24小时不间断工作,白班、夜班分别工作12小时。
很多志愿者主动要求上夜班,令楼敬伟十分感动。他告诉记者,“浦东发布”微信公众号3月13日发布了一则《紧急招募30名核酸检测工作志愿者》通知,要求是“从事过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室操作的人员,有PCR上岗证优先”,发布5分钟后就有人响应,共有200多人报名。“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志愿者,都要有PCR实验能力的。可见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人员之多,而且很多人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在他看来,上海进一步提升核酸筛查能力的主要瓶颈,不在于硬件设备,而是熟练的PCR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因此,专业技术志愿者是上海抗疫队伍中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希望在政府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建立相对固定的专业技术志愿者队伍,让他们的操作熟练度不断提高,在大规模核酸筛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