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连日来,上海社区干部、志愿者坚守防控一线,保障居民生活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93


  昨天,位于杨浦区国定路上的封闭管理小区的第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全部阴性!”坐在电脑前,社区核酸检测数据组工作人员吴丹丽松了一口气。
  几天前的凌晨,接到小区要实行14天封闭管理的消息,她和30多名五角场街道的社区干部立即前来支援。经历了封闭最初几日的高强度防疫工作后,小区居民的生活也慢慢恢复日常。
  “扫楼”收集居民信息
  国定路小区是一个大型居民区,居住着1765户家庭,共3442人。这里的老人很多,90岁以上老人有52位,还有119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
  今年1月新入职街道自治办的吴丹丽没想到,刚来不久就碰上了封闭小区。封闭的第一天,住户不能出门,由志愿者身穿防护服进入每栋楼排摸,通过“扫楼”来收集信息,再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3442位居民的原始数据,全部交到吴丹丽所在的数据组手上。
  “第一天很乱,居民不停地来居委会询问情况。”有尿毒症患者需要外出做血液透析,有手部刚刚动过手术需要拆线,有98岁瘫痪在床需要上门登记,有外国居民需要英语沟通…… “我们看着表格后的一长串的‘备注情况’,每一分钟都在往上叠加。”
  “我和组里另外两个人通宵处理数据,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居委会的电脑桌上趴下。”早晨5时多,居委会来了几位早起的老人,要求出门去买菜。吴丹丽耐心劝说了一阵,不多久天就亮了,第二天的工作又紧接着开始。
  疫情发生后,五角场街道一共派出了30多名工作人员,由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范群力带队,成立了5个工作小组,负责送生活必需品,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服务,安抚居民情绪。5个小组分工合作,确保小区在封闭期间正常有序地运行。
  小区支起“报刊摊”
  小区封闭不久后,工作组就遇到了紧急情况。一位居民因宫外孕引发大出血,丈夫到居委会紧急求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瑾说,“情况危急,我们本来打算立即联系就近的杨浦区中心医院,但他的丈夫更希望妻子能到他们原来看病的医院就诊。”通过卫健委,李瑾几经波折联系到救护车,把孕妇转运到原来看病的医院,并顺利完成了手术。
  后来,李瑾考虑到小区里还有许多老人和糖尿病患者,他们平时吃的高血压药、糖尿病药、抗抑郁药吃完了,有大量的配药需求。不久后,小区居委会门前出现了一个“配药摊”,由社区卫生中心5位医生和3位护士组成的医疗保障组驻守。
  居民只要拿好医保卡和用药记录,到“配药摊”给医生登记;收集到居民的诉求后,由志愿者到医院配药;药来了,再一家家打电话请居民下楼领取。“配药摊”平均每天要给60多户人家配药。
  小区还有一个“报刊摊”。小区里很多老年居民每天都有订报读报的需求。“封闭管理的第一天,就有不少老人急着要去外面信箱拿报纸,我们调查后发现,小区里的订报量确实很大。”居民志愿者夏师傅就在小区里支起一个小摊,把小区订阅的报纸都集中起来。居民们下楼做核酸,做完后可以顺便把报纸带回去。6号楼的周阿姨看到了也来帮忙,把报纸按照楼栋分门别类摆放,方便居民查找。一个“报刊摊”就“支棱”起来了,每天收发的报刊和水电煤单子近300份。
  妈妈变成“大白”了
  许之曦是五角场街道的楼委会书记。最近,她所负责的商圈楼宇防疫工作很重,于是她便想把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父母家里照看两天。“没想到刚把女儿送过来,当晚小区就封了,连我也一起被隔离在里面。”
  封闭管理后,许之曦主动当起了小区志愿者。每天白天,她就去门岗值守,经常忙到晚上才回来陪伴女儿和父母。
  每到中午和傍晚送餐高峰期,小区门口都有大量的外卖和快递需要送进来,这是她一天最忙碌的时候。许之曦经常身穿“大白”,举着喇叭指导外面的配送员把外卖放在最外层的指定区域。
  一个中午忙活下来,许之曦早已在防护服里闷得大汗淋漓。这时,她看到居民活动区的货架旁边有一个熟悉的小身影,女儿正朝着大门这边张望。“我听外婆说妈妈也变成‘大白’了。”小女孩说,“我想看一看哪个‘大白’是我的妈妈。”
  在国定路小区,许多普通居民自发走出家门当起志愿者。住在小区里的杨浦中心医院护士王晨,第一时间就加入了现场风控组支援;铁路局退休老工人拱宁,没日没夜地跟居委干部一起“扫楼”;五角场派出所民警许捷经常帮忙宣传和维护秩序;机关干部姚梦萧负责小区内3个楼栋的居民信息排摸,汗水湿透了防护服,解释得口干舌燥说不出话了仍在坚持……
  12日一早,小区里一位居民高先生订了200箱牛奶送到居委会,他说是为了感谢社区防疫人员这些天来的付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