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全力打造无障碍环境,为运动员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细致的服务,营造公平公正的竞赛舞台、自如便捷的生活环境,无不彰显着中国温度。“有温度、无障碍”,这样的场景不仅在冬残奥会上出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作为首都核心城区,西城正在以“奥运标准”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有爱无“碍”,一起向未来。
涉奥场所全维度服务VS家门口主推便民圈
针对冬残奥会运行特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内累计配置了各类无障碍设施186处,其中包括无障碍卫生间、坡道、售卖点等,并配有轮椅42辆、无障碍电瓶车2辆。运动场上,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共设置永久、临时无障碍坡道11个,无障碍电梯23部,为坐姿运动员提供专用设施。
其实,无障碍设施改造升级早已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近年来,西城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打造多条无障碍设施精品示范街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在广外街道,着力打造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位于马中里一区。以广外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为核心,居民密集,要素齐全,如广外派出所、广外医院、“七小门店”、电信营业厅等,服务功能向四周辐射,服务附近3个社区。
政务服务中心、广外派出所、广外医院外无障碍坡道安装有高低两层扶手,适应步行及轮椅通过。设置这一坡道就是要给更多老年人、行动不便人士提供便利。此外,政务服务中心外还贴心地安装了“无障碍门铃”。行动不便人士试着按了下门铃,大厅内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听到门铃声后立刻快步跑出,为需要帮助的居民打开大门,协助他来到咨询台的“无障碍窗口”进行业务咨询。
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马连道路上有条件的商家安装了扶手,改造了坡道。没有条件安装无障碍设施的商家张贴了无障碍软性服务标识,标有座机或手机号码。如果有老人或残疾人来买东西遇到困难,都可以拨打上面的电话,请店内工作人员出来帮忙。商家还会根据顾客需求,把商品归类拿出来递给老年人或者残疾人,尽量减少他们的麻烦。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广外街道38个社区还配备了移动坡道,分为2.1米、1.8米、1.2米三种规格,对于没有条件改造的单元楼、“七小门店”,居民可以拨打社区电话求助社工进行铺设。
“外面的环境更加便利,我们老年人越来越愿意走出来,融入社区生活。”居住在三义里社区的李阿姨腿脚不好,但这并不影响她的日常生活,她说这都是身边无障碍设施改造带来的好处。
冬奥无障碍运行线VS居民区加装扶手坡道
走进冬残奥村,走廊和室内的地面使用了防滑材料,卧室窗户把手、电源插座、开关面板、救助呼叫按钮都降低了高度,在餐台上增加了流食搅拌器、盲文菜单,各功能用房之间的运行路线都建成无障碍运行路线。
这些细节而贴心的无障碍设计在西城也有。除公共区域的无障碍服务升级,居民身边的老旧小区、平房院落也纳入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规划。西交民巷社区平房院落较多,老年人数量也多。改造前,因为没有坡道和扶手,每逢雨雪天老人出门都得格外小心。为此,西长安街街道通过多种途径向社区居民问需,量身定制无障碍设施改造方案,并结合低洼院特点,对有条件的平房院落进行出入口坡道化、加装扶手等改造。前不久改造的西交民巷27号院就是这样的例子。此前,这个院内路面不平,有些老人进进出出十分不便,还曾在院内摔过跤。社区工作人员上报情况和需求后,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迅速响应。经过对现场的勘查、调研,工作人员立即联系施工方,将西交民巷27号院的院落地面进行全面整修,还在坡道处和楼房单元门口楼梯处加装了扶手。“坡道处的扶手真是太有用了,晚上走路心里踏实了,孩子也不担心摔跤了。”居民王阿姨说着自己对此次改造的体会。
在和平门小区,8栋居民楼、1栋物业楼内的便民菜站都安装了无障碍呼叫器,居民楼内加装了扶手,楼前的台阶也改成了平整的坡道。值得一提的是,无障碍改造还进入了居民家中。居民王女士是残障人士,上肢无法用力,上厕所蹲起这个简单的动作对她来说非常困难。2021年,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为她安装了家庭卫生间扶手,马桶旁扶手、花洒下的座椅都大大方便了她的生活。如今,无论在家还是走出家门,她都能感受到无障碍环境改造带来的便利生活。
冬奥无障碍公厕VS胡同星级公厕
冬残奥会已经开幕,看到场馆中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总会为“细节拉满”的城市巧思感到自豪。在冬残奥村卫生间内,宽敞的回转空间能充分满足残障人士的需要。右手边设置了挂衣钩方便残障人士,马桶坐垫套还能自动更换,只需挥一挥手。一边的垃圾桶也是挥手感应式的,运动员在低位洗手台能一站式洗手、烘手。厕所周围的L型扶手转化为矩形,还添加了低位紧急呼叫按钮。此外,还增添了儿童厕所垫圈,儿童脚凳等设施。
相较于2008年,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无障碍设施既要管用又要好用,既要用得舒服又要用得方便。冬奥会无障碍指南里要求,设置无障碍厕位的公共卫生间内应提供不小于80厘米的通行宽度,而这次实际改造中把宽度提到了85厘米,甚至将运动员流线拓宽到1米以上。
涉奥区域的无障碍厕所如此贴心,西城区胡同区域的公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大栅栏街道全面优化前门西河沿街的公厕设置,根据对周边居民数量及覆盖范围的重新考评,在西河沿街124号新建一座“星级”公厕。新建成的公厕占地面积50余平方米,融入当地景观和文化特色,灰色外立面配上碧瓦朱檐,显得古色古香,成为街头亮眼的一景。
走入公厕内部,男女厕各有数个如厕位,内部环境设施布局也进行了升级改造,能够独立满足特殊人群需求。无障碍卫生间在坐便位和洗手台分别设有扶手和专门的母婴操作台等设施,公共空间还加强了保暖、采光、照明、除臭、通风等功能。同时洗手台预留充足的容膝空间,乘坐轮椅的居民、游客可以轻松靠近、便捷使用。
为确保卫生干净整洁,每个公厕都配备专人看护打扫,最大程度保证公厕无臭无味,让“方便之事”也能有星级体验。
椿树街道琉璃巷15号院对面的公厕运行近两年了,通往厕所的坡道两侧均有便民扶手,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借力,推拉门光亮如新,没有灰尘。里面坐便旁设有L型扶手,内部环境有专人定期清理,保持干净整洁。“厕所设计越来越人性化,解决了我们这些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难题,太方便了。”附近一位老年居民说道。
冬奥志愿者专业有素VS政务服务设视听平台
冬奥会、残奥会的顺利举行离不开工作人员、志愿者的付出。冬残奥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贴心服务让运动员赞不绝口,来自挪威的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彼得森在“雪飞燕”训练后表示自己有信心在北京滑得更快。
因为优质服务让运动员展示更高水准,而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西城区各街道的政务服务中心也通过服务的全面提升,让信息交流无障碍。走进陶然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人员透过玻璃窗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肢体残疾人员、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会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帮助。如果是听力障碍人员,志愿服务人员会将他们引导到听力无障碍服务台。在这里,办事人员可通过“视听交互平台”设备进行手写语言转文字、线上手语老师协助等方式办理业务。
听障人士李女士正在咨询相关政策,窗口工作人员实时连线线上手语老师,李女士通过屏幕另一侧现场与终端老师进行手语对话,同时手语老师再将交流内容同步翻译给工作人员。整个服务结束后,李女士对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微笑着挥手告别。据了解,大厅的咨询台还进行了低位服务设施改造,共有两台“视听交互平台”,真正实现“视听无障碍服务”。
除了远程手语翻译系统支撑,政务服务大厅内还安排专业手语工作人员做相关帮扶工作。杨瑞春接待过不少听障人士,还和他们成了朋友,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令她记忆深刻。她记得第一次见到张先生那天,他很心急,没人看得懂他的手语。杨瑞春立即用熟练的手语与其沟通,老人表示家中空调出现问题,想找人维修但无法沟通,所以来到政务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得知诉求后,工作人员帮其填写了求助表,并联系了空调维修人员,说明居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约定上门维修时间。事后,老人成了杨瑞春的常客,即使不办理业务也愿意找杨瑞春聊天,政务服务中心成了他另一个“家”。“残障人士来办事往往比较心急,更需要工作人员耐心、用心为他们解决问题。”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赵静轩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让“阳光理政、用心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