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基数上,增速较去年略微调低,承载特殊的要求和期望 从四个关键字理解“5.5%左右”
5.5%左右——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专门有一句阐释:“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2021年,我国GDP规模达到114万亿元,一年GDP增加了13万亿元,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第一次;折合一年3万亿美元的增量,让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多了1%。这个增幅,堪称世所罕见。
高基数上,增速较去年略微调低,一方面属于正常规律,另一方面充满挑战。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如此种种,让“5.5%左右”承载了特殊的要求和期望。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理解“5.5%左右”的内涵,不妨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看起。
稳
指标自我加压
需要爬坡过坎
“设定5.5%这个目标,至少有三方面原因。”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分析说,从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速看,平均每年增长5.1%,保持5%以上增长速度,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增速的中轴线。
同时,按照1个百分点拉动200多万人就业的测算,为了完成“11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这一目标,也需要经济保持5%以上增长。此外,年度经济增速目标还需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发展目标衔接。
“5.5%超过了市场预期,这是自我加压的指标,完成这个指标非常不易。”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谢卫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九项任务中,头一项即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包括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等。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
这些政策的力度有多大,从预算报告中可以看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的安排规模为26.7万亿元,增长8.4%,比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了2.9个百分点;9.8万亿元转移支付规模,同比增长18%,为2012年以来最高增幅。
进
存量提升起来
增量创造出来
事实上,正因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更要积极作为。
“中国经济,稳的压力没有减轻,但进的步伐在加快。”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从去年经济表现看,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不仅如此,报告在回顾去年发展时提到,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显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这恰是近两年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成果。在稳定经济大盘基础上,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向更高质量“进”,成为鲜明的政策取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借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的“数字化”,指出一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产业数字化”为存量产业赋能,使存量经济获得新动力、产生新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数字产业化”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产业、新行业、新模式,从而培育增量经济。“存量提升起来,增量创造出来,‘稳中求进’的‘稳’和‘进’都会有更丰富的内涵。”
张兆安代表同时表示,今年要着力提升消费能级、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力度扩内需、促循环,尤其是狠抓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并着眼未来的“新赛道”,提前布局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持续增长“进”的动力。
实
强化系统思维
形成政策合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强化系统性思维,强化政策的有效衔接,努力形成更好的制度供给。
报告提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了延续性,更具精准性和创新性。比如,报告提出上述7个方面的政策,而不只是以往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过系统谋划推进,力求更好形成政策合力,取得实效。这体现出政府的治理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邵志清代表说,仅从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看,政府就采取了减退税、增信贷、降成本、稳岗位4招,分别从财政发力、金融供血、大型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让利和清欠、公共政策及时供给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实在管用的组合拳。
“今年不仅出台了重大政策,还有不少确保政策落地的举措。”杨成长委员说,这两年财政直达基层的做法,中间不绕弯子,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今年要继续完善财政直通车直达基层的机制。不仅如此,过去对中小企业、科技类、绿色类、双碳类、专精特新类企业的一些税收政策,往往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现在逐步提倡直接减免,可直接见效。
他表示,很高兴看到,连续多年进行减税降费、创新激励之后,一些比较好的阶段性政策升级为常态化、制度化政策,以长期性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必然大大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活
多些“及时雨”
直达市场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提出,今年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即减税与退税并举,既要延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还要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将在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这些举措,受到代表委员高度关注。
谢卫委员认为,财政政策具有清晰具体、公平普惠、效果直达等特点,可以马上落实,让亿万市场主体直接受益,这是非常“解渴”的,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政府工作报告测算,预计今年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长通道”上说,此次退税减税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支持方向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其中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达1万亿元的规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也达1万亿元的规模。
据统计,自“十三五”以来的6年间,已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8.6万亿元,千万企业和数亿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张兆安代表表示,期待进一步优化直达市场主体的支持政策,尤其是更多普惠性政策,给予大、中、小、微企业更均衡的发展机遇;同时应着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并通过“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他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