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门映射大社会,小楼门体现大文明。楼门院作为基层自治的最小单元,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连接家庭和社区的纽带,是群众每天的必经之地,更是基层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公益服务、居民自治、社会动员的大平台。楼门院治理有助于整体提升小区管理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治理深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对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楼门文化成为文明风景
“走进楼道,就像走进了展厅一样,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楼道里焕然一新,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园地’。”家住虎坊路小区23号楼的居民们谈起楼道里的变化来,都很是骄傲自豪。
2021年,天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在虎坊路社区和福长街社区打造示范楼门,按照“管起来、美起来、联起来、亮起来、动起来”的五项标准,各社区通过楼门议事协商,打造“一单元一主题、一楼门一特色”的楼门文化。
虎坊路社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存在着老旧小区的普遍问题。如今,楼道内环境焕然一新,不少居民对社区治理竖起大拇指。说起楼门环境的变化,23号楼二单元楼门长张丽颖觉得十分自豪:“楼道内墙壁线路整理了、墙面刷白了、堆物堆料清理了,楼道内还张贴了很多手工艺术作品,每天上下楼,都觉得心情舒畅。”
社区结合楼门内住户特点,广泛征询居民意见,按照“一单元一主题、一楼门一特色”的原则,对楼门进行装扮。四个单元门的主题分别是“爱护环境、绿色家园”“清风正气、精神家园”“尊老爱老、幸福邻里”“全民健身、幸福生活”,墙面上张贴的作品也皆是贴合主题制作的手工作品。变幻灵动的衍纸作品、精美细致的刺绣作品、匠心独具的书画作品……作品种类繁多,使楼道瞬间升级,变身“艺术长廊”。
虎坊路小区23号楼四个单元门的变化,离不开党建引领和基层民主协商的作用。针对老旧小区的各类问题,社区组织居民定期召开议事协商会,“居民的事居民议”,就如何改造、提升楼门环境,共同探讨治理之策。以居民议事协商会为平台,加强社区与居民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居民需求,激发居民主人翁精神,提升居民自治意识。
2021年初,虎坊路社区党委积极推进楼门院治理公示牌建设,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将支部建在楼院里”为主题,开展支部“亮身份、树形象、做标杆”活动。社区的七个党支部,每个支部认领一个楼门,围绕垃圾分类、清理堆物堆料等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楼门院精细化治理。在后续的维护工作上,则由七个党支部书记带领各支部党员依托周末清洁日活动,对楼门环境进行日常维护。
以社区第三党支部为例,他们认领的是23号楼二单元,在推动楼门环境改造过程中,第三党支部书记许国芳带领党支部成员,按照“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广泛问询居民意见,共同为美化楼门出力。在党员的带动下,楼内居民自觉清理楼道堆物,自发维护楼道环境。许国芳说:“楼内居民现在特别自觉,楼内堆物堆料也少了,打造示范楼门无形中也对居民形成了一定约束,促使大家一同维护美丽楼门。”
在福长街社区,楼门院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社区党建引领下,楼门长、居民代表集思广益,就楼门院环境的提升、文化的打造、邻里关系的融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协商。经过天桥街道积极协调,卫生保洁、路灯照明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东经路98号院内的陈旧健身器也进行了更换。为真正实现楼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改变居民彼此之间不熟悉、沟通交流少的现状,福长街社区通过组织周末清洁日、社区“邻里节”、时令节日等适合居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开展重大节日安全巡逻,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开展互助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参与进来,彼此之间熟悉起来,共同促进楼门院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接下来,天桥街道将继续探索治理中心延伸到小区、楼门,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用心用情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集结共同力量,全力以赴共同拼搏,让居民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
楼门似客厅 文化聚人心
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墙、生机盎然的楼道公共绿植、体现书香文化的共享阅读角……大栅栏街道前门西大街8号楼成功打造“立体化党建四合院”,以“党建文化”和“邻里和睦互助”为主题的文化墙给院里的居民增添了回家的幸福感。
前门西大街8号楼位于大栅栏街道最北侧,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隔街相望,是大栅栏地区为数不多的几栋居民楼之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眼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术楼门”和楼龄40余年的老旧楼房联系到一起。
走进前门西大街8号楼,楼道和候梯区宽敞明亮,灰色墙围和白色墙壁相映显得明亮开阔,每一层的楼道、楼梯间和电梯间入口处都装扮着不同主题的文化墙,有记录大栅栏时代变迁、发展变化的主题摄影展,有居民手工制作的体现党建文化的艺术剪纸,还有酣畅浑厚的书法作品展和充满童趣创意的儿童画展,在四周绿植的映衬下,艺术气息格外浓厚。
“从前这个楼可不是这样的,因为楼道是开放空间,大家会把不用的杂物堆到楼梯间,本来狭小的公共空间看着特别拥挤。”生活在此30余年的楼门长张萃明说。单元楼道是居民每天出门、回家的必经之路,也是邻里之间生活和情感交流的空间,楼道的脏乱问题让楼里的住户们意见频出,更是让邻里之间的关系蒙上了层灰。
如何把楼道营造出平房四合院亲如一家的温暖氛围?如何让老旧小区发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此,前门西河沿社区书记张晨茜可没少花心思。他想到了召开“圆桌会议”的方法,收集居民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协调物业公司等各方资源,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社区、居民、物业三方共同协力策划解决方案。张晨茜和物业公司经常进行“头脑风暴”到深夜,他说:“碰撞的多了,点子就多了。”
2021年10月,“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在8号楼正式落成。从横向看,每一楼层可视为一座四合院,每层6户居民守望相助、和谐共处。从纵向看,11层“四合院”通过电梯、楼梯彼此连接,“一横一纵”串联起楼内全体居民。“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方便物业24小时管家服务,也强化了居民共同参与楼门治理的参与度。
“万事开头难,改变居民过去的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党员起到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引领居民转变意识。”张晨茜说,社区通过20余个党员干部带头在楼门院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对楼内群众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入到楼门建设中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楼门文化。在这种文化耳濡目染下,邻里间打招呼多了,互帮互助多了,感情更融洽了。楼里的卫生不用再担心没有人管,邻居们也都自觉地维护和治理着“四合院”公共空间,楼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滋润着人的心灵,让整个楼道“活”了起来。
“和以前相比,现在真不一样了,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多管闲事,但是现在,大家都抢着管闲事。”张萃明说,“单说这美化环境的绿植,邻居们有的为绿植定期清洁,有的专门浇水,这两天天冷,热心的邻居还拿到家里去保温。前两天楼层内悬挂绿植的挂钩坏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和社区物业反馈,热心的王大哥就立马儿用铁丝绕制一个金属托架。”
“在‘立体化党建四合院’建设上出真招、要实效。”张晨茜坦言,在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物业管理委员会和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抓手,统筹楼内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资源,以“党建全覆盖、防控全天候、居民全参与、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提供”等“五全”为目标,建立起“物业管家、环境清洁队、安全巡查队、睦邻守护小组、协调监督小组、理论宣传和文化提升小组”的“一管+两队+三组”,全面提升楼内软件、硬件水平。
如今,8号楼的整治成果得到了长效保持,楼道不仅美了,还独具文化气息。“未来,‘立体化党建四合院’的成功模式将推广至其他楼宇和平房区,推动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张晨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