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冰臼造型多样 本报记者 黄孔瑜 摄
冰臼群颇为壮观
阴阳冰臼
发现冰臼的白云山
N记者 林海峰 侯希辰 关永辉 黄孔瑜 实习生 陈珑月 邹晓青 通讯员 郑树华 王志凌 文/图
在福安市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和峡谷间,分布着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碗状、或盆状、或壶形、或柱状,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日前,一则关于这些石臼的报道在国内引起轰动。中国地质科学家判断石臼应为冰臼奇观,由此可以推断,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这一带曾被冰川覆盖(本报昨日曾报道)。
这则消息让福安这座小城一下子成为了国内外古冰川专家和地质探险者关注的焦点。“这两天,国内有关专家和各级媒体都打来电话,说要来实地看看”。福安市委有关人士称,市里已成立了领导小组,争取把冰臼遗址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冰臼地质公园。
此次发现冰臼的地点位于福安市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景区内的九龙洞景点和龙亭峡谷景点,距福安市区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冰臼最为集中的蟾溪,记者看到,或大或小的石头上布满了冰臼,有的冰臼长年暴露在外,臼内充满雨水宛如天然浴缸,臼壁长满苔藓,无数条细细的螺旋状旋流侵蚀遗迹清晰可辨。“经粗略统计,这条6公里山涧及九龙洞内,就有冰臼上万个。” 福安市旅游局有关人士称,这些冰臼群长期淹没在水底,无人知晓,5年来上游建起水电站蓄水,这些千古奇观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最先是2004年工作人员在景区实地规划时发现的,“都是一个个水臼状的石洞,我们还以为是壶穴(长年被水冲刷的结果),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冰臼”。
为了探明真相,他们还去了浙江省铜铃山景区对照了当地的壶穴景观,发现铜铃山的跟福安不一样,“洞口更大,洞腹则小多了”。因为没有顶级专家的考证,他们仍“不敢声张”。直到去年底,省里的有关专家在细看了景区规划图内的各个景点的图片时,才怀疑极有可能是冰川运动产生的冰臼。
今年7月6日,在福安市的极力邀请下,被誉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尚平教授,到福安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考察结果发现,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于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由于山势险峻、悬崖峭壁众多,路极难走。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搬来六七米长的梯子,循着当年樵夫进山砍柴的崎岖小道考察。
当时陪同前往的福安市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年过七旬的韩教授在九龙洞景区的山涧里兴奋得不得了。韩教授说以前他们在内蒙古冰臼集中地区科考时都要翻几座山才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发现有这么密细的,一条山涧想找一块没有冰臼的石头都很难。对于山顶上的悬冰槽,两位教授更是大发感叹:“在广东时我们才找了两三条,在福安数十条的也不鲜见。”
更让专家们惊叹的是,在九龙洞中发现的单体冰臼直径约三十米、高约六十米,数量还不止一个,而他们以往看过最大的宽不过五六米、高十余米。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重要遗迹,是古冰川曾经存在过的重要证据。在福安发现这些数量众多的石臼状地貌特征,它们到底是不是百万年前的冰臼?昨天,本报记者联系了中国研究冰川、冰臼的专家,一场争论拉开序幕。
支持者:福安冰臼三大特点 证实是冰川运动形成
就在这次结束考察后,两位教授向福安市委作了反馈,专家认为:白云山景区的古冰川遗迹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冰臼数量繁多,在河谷随处可见,形成大规模的冰臼群,个体大的高约六十米,直径约三十米,这在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二,冰臼形态类型丰富,口小腹大,特征明显,大小冰臼连环相套,一些冰臼形态都属新发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形状的冰臼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第三,大量的“U”字形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我国南方地区均属首次发现。
专家认为,只有冰川运动对地貌的变化才会这么深刻,水流冲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白云山冰川遗迹“美观、奇观、壮观”,堪称“冰臼奇观中的精品”。这一千古奇观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有助于提升白云山风景区等级,而且对研究福安古气候、古地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反对者:是河流冲刷形成的壶穴 福建不可能存在冰川遗迹
福建省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地貌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福建师大地理学院研究员王绍鸿昨日告诉本报记者,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第四纪地质地貌研究工作,他说,我省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
“某一种地貌特征是否为冰川遗迹,还应考察当时的气候和生物特征。”王绍鸿说,冰川形成的条件必须是气候寒冷,近地面年平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有长年不化的积雪,再变成冰川冰,冰川只能形成于雪线之上,高度达不到雪线的地方不可能有冰川。现在我国西部山区雪线的高度是:低者如阿尔泰山3000~3400米,高者如喜马拉雅山北坡6000~6200米,第四纪冰川时雪线的高度比现在低。若以雪线最低、冰期时雪线降低得最多的阿尔泰山而论,冰期时雪线在1800米,而阿尔泰山位于新疆,纬度比白云山高得多,常年温度比福建低得多,在第四纪冰川年代,即使是同样的1800米海拔高度,福建也不具备冰川形成的条件,况且白云山最高海拔也达不到1800米。
王绍鸿提出,第四纪冰期中,巨大的气候变化对动物、植物、土壤、地质地貌地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省最高的山地武夷山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态系统。另外,就在闽东地区的周宁县岭下乡,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目前最大的一片喜暖的植物水松林和红豆杉。另外,我省还有多片古老的孑遗植物刺桫椤等。福建广泛存在的第三纪至侏罗纪孑遗植物,说明第四纪福建没有形成冰川,否则这些喜暖的植物就不可能保存下来。福安白云山“冰臼”并非真正的冰臼,实际是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壶穴。壶穴在我省许多地方都存在,如泰宁的上清溪广泛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
与王绍鸿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我国现代冰川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他说,如果第四纪冰期时,福建被厚厚的冰雪覆盖,那么当时福建夏天的平均温度也在零摄氏度以下,比现在的夏天日平均温度要低二十多摄氏度。研究数据表明,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