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村美,从现在开始
厦门市翔安区澳头村旁的怀远湖经过生态补水、污水治理,风景愈发怡人,助力澳头的旅游观光越来越红火。记者 施辰静 摄
经过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如今,流经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金溪常年可达Ⅰ类水质(资料图片)。记者 游庆辉 摄
晋江市安海镇桐林村污水处理站项目有专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运行维护。记者 陈旻 摄
翔安区大帽山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全利用、零排放。记者 陈旻 摄
尤溪县西滨镇双洋村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村庄“颜值”大提升。记者 游庆辉 摄
核心提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今年,我省开启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围绕国家的新要求、新标准,分年度推进实施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
如何突破人力、资金等方面的瓶颈,补齐短板,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全省各地都在大胆创新探索……
因地制宜 灵活选择技术路线
近日,在漳平市新桥镇云墩村,3个新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经过1个月的调试后正式投用,处理后的净水流入村旁清澈的溪流。
同一个村庄的3个设施,采用的却是不同的处理技术。
“云墩村人口较为分散,主要分为4个片区。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地形地貌特点,生活污水设施也采用不同的处理模式。”项目负责人、漳平市城发同恒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的陈美之介绍说,人口最多的深洋和桥头片区采用小型集中处理,并且根据农业种植的用水需求,选择“黑灰水分离(厕所污水与洗涤用水分离)”,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而留庄片区选择生态表流型湿地处理模式;常住人口仅150人、66人的马窟南片区和马窟北片区,则采用净化罐和农田资源化自消纳模式。
秋日的厦门市翔安区澳头社区澳头自然村,怀远湖碧波清澈,白鹭成群,鱼群随处可见。作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每到饭点都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品尝海鲜。
在村中,每家每户已全部实现“三根截污”,厨房、厕所和洗涤用水分成三个管道收集,厨房污水通过隔油池纳入污水管,雨水、污水管严格分离,标识清晰。“污水全收集”后,通过村庄西侧的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被抽至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汇入澳头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怀远湖与海相连,以往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湖中,村中饭店多,污水油分大,湖边总是一股臭味,每逢雨量大、天文大潮时还有泛滥的危险。”项目代建方、翔安市政集团的郑紫龙告诉记者,由于离污水处理厂不远,澳头村采用纳管至污水厂处理,处理后的合格中水又定时引入怀远湖,进行生态补水。村庄生态更美,客流量更提升至每日800人左右。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用“纳厂、集中、分散”三条技术路线,根据各地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施工条件等,灵活组合,有条件的将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纳入城镇污水厂处理;远离城镇但人口较多的村庄,要建设小型集中处理设施处理;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只要建设标准三格化粪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尾水就地就近还田还林分散处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一体化”推进 破解建管运维瓶颈
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店街道大宅村,一眼望不到边的火龙果田硕果累累。一旁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管道接入田中,打开水龙头,处理达标后的净水就可用于浇灌。傍晚,运营巡查员准时前来检查管网、设备运行情况。
村中房屋墙上,贴着“农村排水管理到户卡”。卡上,分户雨污分流管道平面图一目了然。
“为保证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成后的后续管养维护,我们保证‘一户一竣工图’。”郑紫龙介绍说,每一户的三个通道的污水如何接入,都要在验收时形成一张分户竣工图,制成卡片贴到门前,形成“一户一卡、管理到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不但建得成,还要管得好、用得上。“我们秉承建、管一体化的理念,项目由翔安市政集团代建,建设完成后移交翔安市政水务管理有限公司管养,组织专业管养队伍。”翔安区市政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管养单位对站点要做到每日一巡、做好运行维护管理台账记录、专人进行维护管理、公开巡查人员联系方式,确保设施“有人建、有人管、有台账、有效果”,形成长效机制。
在周宁县泗桥乡坂坑村,全自动无须值守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数据采集仪与县农村生活污水监管平台相连接。以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多由村集体自行管理,建设标准不高、运维水平有限,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分离,造成治理效果很难长期维持。
“我们在全省率先采取EPC+O模式(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统一打包委托,由一个主体实施)治理农村污水。”周宁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期农村污水治理项目预算资金不但降低了成本,后续也能够实现专业化管理运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性强,此前治理主体多、小、散、杂,大部分规模偏小、专业性不高且没有收益。”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达到《行动计划》提出的相关目标,我省创新提出 “一体化”推进模式,要求各设区市平衡收益、协同搭配,捆绑打包项目,以市、县(区)为单位,优选专业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统一负责“投、建、管、运”,破解整体效益问题以及项目建成后的运维问题。
多元筹资 探索建设保障模式
在晋江市,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已实现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完工率达91.6%,平均接户率为78.3%,完成投资18.43亿元。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工作的资金保障上,我们不断创新模式,多元筹资。”晋江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晋江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费用按市、镇、村8∶1∶1的比例分摊;市财政通过财政资金、发行专项债券、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及时拨付工程建设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市级已拨付补助资金11.53亿元,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资金。
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又一保障。2021年1月起,晋江市启动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污水处理费由自来水公司在收取自来水费时一并代收,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水处理费征收全覆盖。截至8月底,该市已征收污水处理费9878万元。
在我省多地,也已通过统筹生态补偿资金、推行使用者付费等多种做法,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建设保障模式。“《行动计划》提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除了统筹相关资金、推行使用者付费外,还可以采取项目资本金方式来拓宽筹资渠道。”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采用项目资本金方式的,各地可以将按相应比例统筹安排和使用的涉农涉水资金、公司参与方出资以及符合相关规定可用于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等作为项目资本金;资本金外的其余资金则可通过符合规定的银行融资、专项债券、政府性基金等方式筹集。为了让项目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各地要综合考虑污水处理成本、使用者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使用者付费标准,稳步推行使用者付费。(记者 陈旻)
记者手记
多方合力攻克难题
□记者 陈旻
福建依山面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共有14178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农村生活污水项目数量多且分散;资金投入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涉及部门广,当前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农村房屋污水管道复杂,长期遗留问题不少……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到了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的难度之大。
但是,“环境就是民生”,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攻克的难题。
面对问题,尤其需要群策群力,多部门精诚合作,加强前期规划、资金保障、建设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统筹和后期的专业化智慧化管理、考核监督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可喜的是,《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机制、人员和资金等方面作出部署,近期财政、考核办法等方面也接连出台细化方案予以支持;也涌现出一批先行者和试点,可作目标,可供借鉴。但由于各地自然禀赋、发展程度不同,仍面临不同的困难,需要全省各地创新探索,因地制宜,运用智慧逐一破解。
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不仅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绣花功夫”,体现在设计时是否考虑到每户人家的排污管道上、是否适合每个村庄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上、是否符合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上;体现在每个设施、监管系统的日常维护上;体现在是否引领带动乡村各方群众参与上……多方合力、持续保障、细致耐心,方能行稳致远。
你好,更美更宜居的福建乡村
□记者 张辉
探访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顶墩村的公厕,只见地板干净清爽,便池马桶整洁卫生,洗手台上的绿植生机盎然,第三卫生间内设有方便残疾人的安全抓杆,母婴室温馨整洁……“内外兼修”的乡村公厕让人倍感舒适。
因为文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火了!当地通过“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带动模式,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修缮破落的乡村民居,利用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让曾经落寞的龙潭成了“网红村”。
已嫁到外村的袁云姬,在老家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发起成立“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带领同村9名姐妹用锄头挖开垃圾山,徒手掏走河道里的淤泥,筑篱笆兴绿化,带领大家建设美丽乡村。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堆积30多年的垃圾被清除一空,垃圾池和污水处理池也建了起来。
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不少乡村成为都市游客心神向往之地和农民兄弟生态宜居之所。
美丽宜居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福建在探索中给出了答案:要突出规划先行,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要加强重点整治,抓好“一革命四行动”;要实行分类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为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福建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构筑合力。地方党政“一把手”深入一线当好“施工队长”,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福建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农村卫生公厕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8.6%,从根本上解决了如厕难、环境差、不卫生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全面建立,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整治清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1%;农业生产废弃物有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农田残膜基本回收;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6239公里,农民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应当让村民当主角。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福建各地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
周金概以本土工匠师的身份,重返老家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当起了施工队长。
在古厝修缮中,如何做到古色古香与现代宜居美美与共?永春县决定培养一支“接地气、本土化、专业化”的工匠队伍,利用传统工艺,采用本地材料,“修旧如旧”,努力在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方面保持历史文化特质。
在外打拼多年的周金概和几名工匠一起返乡,组建了一支10人规模的小工程队,承包起本村的房屋建设。很快,大羽村的工匠队伍不断壮大,吸引不少村庄前来“取经”。周金概也带起了学徒,开始“走出去”,到附近村镇承包新工程。
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增强村民主体意识,全省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邵武市吴家塘镇通过使用无人机航拍、空中监测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立体式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这一快速、清晰、全覆盖、无死角获得影像资料的办法,为发现环境卫生整治死角和盲区提供了便利,大幅度提升了巡查效率和整改时效。
走进福州市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干、湿垃圾分类桶摆放得整齐有序,每个垃圾桶上还印着专属二维码。这小小的二维码,成了长安村推进垃圾分类的“密钥”。保洁人员每天定时上门收取垃圾,并扫描二维码,根据当天垃圾分类质量,在系统里为农户打分,0至10分不等。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物资和有机肥;积分排名靠后的,则进行点对点宣传,仍无改进的,就要根据村规民约小惩大诫。
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建宁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广大村民利用整治好的庭院空地,发展“果(茶)+蔬”“花+蔬”“果(茶)+花+蔬”等立体种植组合,同时引入生态养殖、传统手工业等多元业态,过上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生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4%以上,创建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乡镇。”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