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7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从北京领回了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牌匾,这是武夷山风景区获得的又一块国家级金牌。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拥有6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这里,自古以来就以其碧水丹山的完美结合,
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而享有盛名。
1999年12月,武夷山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四处、全世界第23处世界双遗产地。这份殊荣,充分体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近年来,景区党工委、管委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致力于景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以创建全国5A级风景旅游区活动为契机,以实施世遗二期环境保护工程为重点,倾心打造世界级精品景区,有力地推进了景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成绩斐然。
2001年以来,景区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等部委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建设系统文明示范窗口”、“国家AAAA级景区”、“中华十大名山”等荣誉称号,2006年1月,景区被国家三部委联合授予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畅通工程 双世遗产地走向世界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支持下,武夷山多方筹集资金,实施景区畅通工程,重点解决武夷山旅游交通瓶颈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四通八达、便捷顺畅的旅游交通网。
如今,从四面八方来到武夷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里交通的便捷:武夷山机场,距主景区仅7公里,已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西安、香港等27条航线;武夷山火车站距主景区15公里,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南昌、合肥、郑州等大中城市;正在建设的浦南高速公路武夷山出口处距主景区仅9公里;景区与度假区一水之隔,区间有旅游专线和多条公交专线相连。
随着自驾车游客的增多,近年来,武夷山景区还加大了停车场建设力度,如今,景区已建好停车场面积4.2万平方米,停车泊位3000多个。
2002年,武夷山景区又启动了以畅通工程为重点的世遗二期环保工程项目。投资8000多万元,按照高速公路的标准先后建成了高星、南星、桂高三条环景公路,并对景区原有的公路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同时组建景区环保观光车公司,对旅游车辆实行统一管理运营。
★以人为本 景区建设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为了使标牌、标识更加规范,武夷山景区对原有237面各类标识、标志、标牌进行全面更新和维护,在武夷山境内道路交界处新增6块交通指示牌,同时新增各类标识标志牌500多面,并全部做到双语标识,规范标准,制作精美,图文清晰,易于辨认。
景区还建起了游人中心。游人中心安装有多媒体触摸屏、大型LED显示屏,设有影视厅、景观游览全景模型,设立咨询服务台,提供各种游览宣传品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
注重人性化服务。在景区主次入口、天游、水帘洞、宋街等主要景点处新增了40余处游客休息点和观 景台;在通往主要景点的游步道铺设残疾人员通道,在游人服务中心还为特殊人群准备了轮椅、拐杖、童车等。
2001年,景区导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景区建设与管理标准化运作。
★返璞归真 彰显管理建设品位
用木柱与茅草搭起的公用电话亭在武夷山景区随处可见,这种返璞归真的电话亭在景区一亮相,就受到游客的赞许。
在景区的厕所里,有风幕机,有换气设备,墙壁上悬挂着艺术版画,设施丝毫不亚于星级酒店的洗手间。这便是武夷山景区近年来投建的“星级”、“环保”公厕,这样的公厕目前在景区有6座。
景区本着“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藏不宜露、宜散不宜聚”的环境建设规划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不断提升旅游环境品位。双世遗申报成功后,为进一步加强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景区投资1个亿外迁景区居民1100余户,人口达4000余人。
近几年,武夷山景区先后投资500余万元,重点对九曲溪两岸、居民拆迁安置点、主次入口、九曲竹筏码头等重要地段进行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种植风景树30余万株,新增绿地面积50余万平方米,使景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近年来,景区共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1座污水处理厂、1座区外垃圾中转站、6座环保公厕、20个垃圾池,新增了915个树桩式分类垃圾桶(果皮箱),改造、整修公厕20座,使景区各项环卫设施完好率达到100%。
★护管并举 建设可持续发展景区
长期以来,武夷山景区落实“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景区工作方针,做到依法治景、科学规划、有效监控。
——有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景区先是成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局,组建景区资源保护大队,下设5个保护中队,专门负责景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古树名木追踪管理制度,实行专人管理;成立文物管理专门机构,设立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
——有规划,才能提升景区建设的档次。长期以来,景区始终坚持“规划在先,建设在后”的原则,根据景区的发展,完成了《景区总体规划2001-2010》的修订以及《景区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制定,并通过国务院、建设部正式批准执行。
——有控制,才能提升景区环保指标。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九曲溪夜游、星村污水处理厂等重大项目都聘请专门机构进行环境综合评估。做到建设项目设计、施工、使用与环保评估“三同时”,认真落实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有监测,才能提高环保预警能力。如今,景区建立了世遗监测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6人,专门负责对景区内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动态监测。配备了大气监测仪、噪声仪和水文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建立了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实行与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三级管理监测体系。
★服务体系 为旅游产业发展助力
近年来,武夷山景区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景区软环境建设的关键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服务体系。
结合景区实际,武夷山景区先后出台了《售票岗位规范化服务准则》、《监票岗位规范化服务准则》、《游人中心规范服务工作要求》等直接面对游客的规范化服务准则,并在服务窗口设立了“岗位监督台”,公示服务承诺和旅游投诉电话,接受游客和社会监督。
通过竹筏下排码头游客意见征询站和经常性的游客满意度测评,及时对在服务管理、环境、设施、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改。游客投诉接待率、游客提问解答率、游客投诉查处率达到100%,游客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7%以上。
景区编写了《景区导游词规范》、《九曲溪讲解词标准》、《环保观光车讲解员解说词》,使导游词更加科学、准确,有文采,并通过培训方式予以规范,提高导游讲解效果,使其讲解更加清晰、生动、有趣。
目前,武夷山全市共有国家注册导游员1417名,普通话达标率100%。能为游客提供粤语、闽南语、英语、日语、法语等多语种服务。
★和谐共融 旅游经济带动全局发展
武夷山的旅游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品牌经营,在社会全面建设中,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强劲的反哺之势。
据统计,武夷山现有宾馆酒店238家,总床位2.34万张,星级宾馆饭店42家,其中,4星级6家、3星级13家、2星级23家。全市旅行社61家,年接待1万人以上的旅行社达到23家。景区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景区周边乡镇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就业,直接或间接吃上旅游饭的农民有近10万人。2004年至今,景区直接投入扶持景区周边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全市共新增景点16处。真正形成了“资源共享、效益同步、发展和谐、全局推进”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十五”期间武夷山市三项产业比重为23.63∶24.01∶52.36,武夷山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快速增长,景区的发展有力促进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武夷山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