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联办旅游盛会,共筑海峡旅游交流平台
●加盟“9?8”投洽会,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纵论海峡两岸和谐旅游, 倡导旅游业界诚信合作
由国家旅游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将于9月6-1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这是旅博会组委会秘书长、福建省旅游局黄晓炎局长在9月5日旅博会厦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新闻发布会上,黄晓炎局长介绍了第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的主要活动、特色亮点及其筹备情况。国家旅游局台港澳办公室主任范贵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卢承圣,福建省、厦门市旅游局领导,以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浪网、搜狐网、香港经济导报、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境内外电视、网络、平面、电台等50余家媒体100余名记者汇聚新闻发布会现场。
海峡旅游博览会是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旅游业要加盟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指示精神,贯彻实施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海峡旅游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实现了加盟“9?8”,构筑平台,推动合作,共谋发展的预期目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旅博会已成为两岸四地旅游交流与合作的特色平台,旅游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加快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产生了明显的效应:一是密切了闽台港澳关系。台港澳旅游机构积极参与协办,台湾观光协会会长、六大旅行同业公会理事长和金马澎地区民意代表、旅游局长带领较大规模团组前来参加活动,港澳旅游局局长和旅游议会主席也带团前来参会,通过各项活动,不断增进闽台港澳友谊。二是增进了两岸旅游合作。与台湾六大旅行同业公会签订了《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达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互惠、机制互动的共识;签订了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合作协议,在大陆首次实现与台湾旅游景区的对接合作。三是形成了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识。台港澳和大陆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岸旅游业存在相互依存和吸引的空间,培育“海峡旅游”品牌,以旅游为切入口,推动两岸交往,提升彼此共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加快了旅游产品建设。两届旅博会我省共签约项目73个,总投资186.3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占签约总数的55%,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占签约总数的30%。
本届旅博会由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福建省旅游局、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台湾观光协会、香港旅游发展局、澳门旅游局、中华两岸旅行协会、台湾旅行品质保障协会、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台湾省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高雄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高雄市观光协会,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机构共同协办,与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即“9?8”投洽会)整体联办,同期同馆举行,实行独立招商招展。主题为“鹭飞两岸,和谐旅游”,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旅游投资合作、旅游精品会展、海峡旅游论坛三个方面,以及“海峡旅游杯”第三届高尔夫球友谊赛、首届海峡旅游形象大使电视大赛、福建精品旅游线路考察等配套活动。
本届旅博会与会重要嘉宾有516人,嘉宾层次高、范围广、实力强,其中国家有关部委23人,台湾旅游机构223人,港澳旅游机构30人,境内外旅行商、投资商63人,兄弟省市旅游企业51人,两岸四地旅游专家学者28人。与会嘉宾和参展商将超过2000人。届时参加“9?8”投洽会的欧美、日韩、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客商,包括与会的部分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代表也都将莅临旅博会。
旅游精品会展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E厅,共招展315个,其中台港澳地区63个、兄弟省市80个、省内62个、国际32个、商品78个,参展人数超过1500人。展馆设计体现“海峡旅游”品牌主体形象,充分营造开放大气、线条明快、有冲击力的视觉氛围,全面展示海峡两岸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成果,展会期间还将举行福建民俗风情表演。
开幕式及晚宴将于9月6日下午在厦门会展中心5楼多功能厅举行,规模600人。晚宴演出节目精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有歌舞《海峡西岸迎嘉宾》、大联唱《海西欢歌》,还有杂技,小提琴齐奏、高山族舞蹈、童声高甲戏等众多节目,首届海峡旅游形象大使还将在晚会上进行才艺展示,全场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充分体现“鹭飞两岸,和谐旅游”的主题。
第三届旅博会有五大亮点:一是“海峡旅游”品牌更加凸显。本届旅博会是在国家旅游局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优先发展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海西”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建设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利好背景下举办的,无论是在参会嘉宾、论坛内容上,还是在展馆设计、配套活动等方面,都着力彰显“海峡旅游”主题,进一步丰富“海峡旅游”内涵。二是旅游论坛主题更加鲜明。本届海峡旅游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和圆桌会议两部分,主题为和谐旅游、合作共赢。主旨论坛采用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邀请7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演讲嘉宾,分别是魏小安(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博导)、焦仁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董事、法律研究所教授、信和国际法律事务所所长)、岳颂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苏成田(台湾中华大学观光学院院长、教授)、朱鹤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欧亚院士)、陈锡添(《香港商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黄福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400多名业界代表参会;圆桌会议议题为诚信旅游、共同繁荣,邀请两岸四地旅游业界知名人士23名作为主讲嘉宾,200多名业界代表参会。两岸四地专家学者和旅游业者汇聚一堂,将围绕和谐旅游、诚信旅游等旅游热点进行交流探讨,提出实现两岸四地旅游合作共赢的设想与建议。三是参会客商层次更具代表性。本届旅博会在提升客商层次的同时,扩大了客商的参与面和代表性。重点邀请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国家有实力、有影响的旅游机构负责人和旅行商;同时增加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作为承办单位,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机构作为协办单位。台湾观光协会会长和六大公会理事长等台湾旅游机构负责人将组团参会。此外,港澳旅游机构负责人,新加坡、泰国旅游部长,菲律宾、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德国、捷克、韩国、日本等10个国家旅游官员,北京、浙江、广东等20个省市旅游局长都前来参会。四是旅游交流合作更加务实。加盟“9?8”使旅博会拥有众多的旅游信息、人才、资金和商机,本届会展将更加突出旅游合作交流和现场交易两大功能,有望在旅游重大项目招商、扩大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本届旅博会,福建提供了213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招商金额近20亿美元,可望签约项目27个,预计签约金额可达66亿元,其中重大旅游项目13个,签约金额48亿元。福清目屿岛旅游度假区、周宁九龙漈-鲤鱼溪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漳浦鳌美滨海旅游度假村3项目投资额均超过10亿元。五是配套活动紧扣主题。本届旅博会配套活动内容丰富,紧扣“海峡旅游”主题。一是第三届“海峡旅游杯”高尔夫球友谊赛将在风景如画的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举行,为海峡两岸旅游业高层提供宽松互动的交流机会,加深友谊,促进发展;二是举办首届海峡旅游形象大使电视大赛,选拔出的海峡旅游形象大使将在开幕式上进行才艺展示,以轻松欢快的形式烘托和谐主题;三是在旅博会前后及活动期间,将组织与会业者考察福建精品旅游线路,体验“山水画廊,魅力海西”。
会上黄晓炎局长介绍了福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福建旅游资源丰富,“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鲜明的特色。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奇特的水上丹霞、神奇的客家土楼、动人的惠女风采、神圣的妈祖朝觐、光辉的古田会址、壮美的滨海火山、古老的昙石山文化、神秘的白水洋奇观构成了福建独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品牌。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宁是世界地质公园。全省还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5A级景区、25家4A级景区、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目前有星级饭店423家,其中四、五星级饭店64家,高星级饭店的数量约等于2004年的4.6倍;各类旅行社6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3家,出境游组团社32家,有5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国家A级旅游景区39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5家。全省通过统一资格考试并取得执业证的导游员有11698人,其中高中级导游员293人。武夷山、鼓浪屿已经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福建土楼也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外部交通、整体环境等有了很大改善;宁德白水洋景区在国家和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开发进程日益加快,连接沈海高速的宁屏二级公路即将竣工通车,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全省根据提升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开发思路,启动“十一五”期间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总投入近150亿元,争取尽快形成旅游产品,壮大产业规模。2006年,全省旅游在建项目220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3个。
自1987年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旅游以来,福建累计接待台胞达736万人次,居大陆各省前列。2006年来闽旅游的台胞达74万人次,占福建入境游客的32.2%。至今年7月底赴福建居民金门、马祖地区旅游达2068个团组44091人次。同时,福建还与澎湖地区旅游机构展开交流互访,达成开展“澎湖游”共识。“山、海、侨、特”的旅游资源和临近台港澳的区位优势,成为福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06年福建接待旅游者70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9.44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6%;今年上半年,接待旅游者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46亿元。旅游业已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亮点、一大希望和一大支柱,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