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发挥作用、凝心聚力建设社区、多样服务便民利民……随着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党群共建欢乐之家”项目的正式落成,各种丰富多样的便民服务正式“上线”。近日,大栅栏街道以“党引领·大邻里·安家园”为主题,举办了“小空间·大生活——党群共建欢乐之家”启动仪式。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共谋地区发展
“党建活动之家是大栅栏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成果,是推动地区共建共享共治的生动实践。”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11月,北京市开展“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从大量申报选址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试点之一,也是西城区第一个开工建成的公共空间改造试点。
“老旧小区怎样能焕发生机活力,营造有内涵有品质的城市环境?百姓身边的‘小空间’如何变身为群众共享的‘大生活’?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大栅栏街道工委负责人介绍,在整个改造过程中,街道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持续深化“一核四力四品牌”基层党建模式为抓手,构建社区党组织、物管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等多方联动网络,以民意立项的决策机制,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留住有记忆有情怀的乡愁社区;以物业管理的融合共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树立有速度有温度的物业形象。
“从责师团队积极配合社区开展民意调研到设计师团队对室内、室外等公共空间的使用提出建议最终到落实小区规范停车治理措施与公共空间保护与使用规则,我们都努力探索公共空间改造中切实解决居民需求、回应民生企盼的各种探索和实践。”作为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熊文分享了项目开展和推进过程关注的重点。
居民参与 党群工作特色模式应运而生
“党群欢乐之家”的建设过程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民意调研、空间打造、服务甄选的过程中,大栅栏街道摸索形成了一套本地化、精准化、个性化的“三聚·四字·九合”党群工作模式。“在‘党群欢乐之家’的运营及服务过程中,社区将以此模式为抓手,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活动种类,着力实现‘党群关系融合,邻里关系和谐,家庭生活和睦’的‘新幸福’生活。”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解读了工作模式,“三聚”即聚资源、聚人气、聚幸福。“四字”即“慧、治、澜、新”四个关键字。“慧”即指汇聚各类主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治”即治理,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实效落实到各项民生工作中。“澜”即依托地区、社区品牌活动资源,创新居民参与方式,实现精神文化传承。“新”即共建新空间,满足新需求,动员新力量,建设新生态,收获新幸福。“九合”即“党群欢乐之家的九个服务空间,居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社区的工作人员是实实在在的问需于民,在改造前,社区党委的领导们挨家挨户的调研,征求意见,真是辛苦啦。”居住的厂甸11号院的居民张淑英感慨。据了解,大安澜营社区党委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对厂甸11号院开展了7轮全样本调研,累计走访206户、400余名居民并征集民意1260条,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空间赋能 激发参与活力助推社区治理
在“九合”空间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早已热闹非凡。在“合家欢”里,舞蹈《共庆百年 幸福答案》舞出了新时代居民的新风采,四人演唱歌曲《邻里之间》则唱出了和谐社会邻里互助的新篇章。在“合味厅”老年餐厅里,老人们正享用着新鲜出炉、营养美味的实惠套餐,体验着下楼就能用餐的便捷;在“合颐居”里,免费体测体验、剪头发、配钥匙等便民服务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服务;在“合煦屋”青少年活动空间内,孩子们正悠闲地享用着“家门口的阅读空间”。此外,室外还设置了“全家福”体验区域,居民可进行“建党100周年”主题打卡,并将合影展示在空间内。
“九合”空间室内活动面积313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0余平方米。通过清理52辆“僵尸车”,并集中设置立体停车棚及室外停车区,可同时满足约210辆停车需求,有效规范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
下一步,大栅栏街道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高质量推进《核心区控规》落地落实,精心抓好街区更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积极营造社区有活力、治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让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抒写“共建共治共享”群众幸福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