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朝阳城管执法部门开展施工工地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

来自:北京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5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已经一年有余,为进一步强化前期工作成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垃圾分类融入非居民、居民的生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朝阳城管执法部门于近期开展了施工工地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
  据了解,朝阳城管小关执法队对辖区内施工工地的垃圾分类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针对工地外来务工人口众多、人员来源地复杂等特征,加强建筑工地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提高工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进一步调动工人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结合法律法规进行指导,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向其明确工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并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如收集点位具体该配备哪四种垃圾收集容器;若遇不知如何归类的垃圾该如何进行查询;每日清运垃圾的台账该如何记录等等。二是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督促施工单位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绿色环保理念,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三是结合工地工人特点属性,建设工地上的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且流动性大。目前全国垃圾分类标准不一,执法队由专人负责,对辖区内8家在施工地开展垃圾分类专题教育培训,加强在投放、收集环节的指导和执法检查。
  潘家园街道执法队联合辖区城建部门、社区负责人共同对辖区餐饮经营单位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点位、施工工地垃圾废弃物分类投放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查看是否按规定设置并管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是否将生活垃圾分类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等情况。执法队员对垃圾投放点“三栏”信息不齐全,垃圾分类容器标识不规范、垃圾收运处置不规范等问题现场指正并下达责改文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携带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等有关宣传材料,对被检单位及个人进行现场整改指导,做到“边执法、边宣传”,有效提升垃圾分类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呼家楼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特针对辖区施工单位(单位食堂)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检查施工单位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分类、处置、运输等各环节是否规范,相关合同类资质是否签署等进行全方位检查,通过对不规范现象进行处罚的方式进行“施针”,“以痛点”促整改,营造执法守法新环境。处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通过检查希望各施工单位从思想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营造我们辖区执法守法新环境,共同守护好我们辖区的“好颜值”,提升辖区“好气质”,提升辖区产业的“潜在价值”。
  左家庄执法队遵循市“一微克”行动要求,严把工地点位施工前垃圾消纳手续报备关;进一步完善施工类台账,根据上账信息开展针对性执法,重点检查围挡设立情况等基本要素,确保垃圾设施维护、垃圾分类投放及清运工作等重点项落实到位;督促施工方制定特殊天气防污染应对预案,做好从员工培训到落地执行的全过程;强调“一点多查”,通过联合检查渣土运输车资质、道路遗撒等问题开展源头治理,追溯垃圾分类质量。目前共检查工地15处,整改相关问题6处。
  东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以执法为抓手,针对辖区内各施工工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方面等情况进行巡查、巡检。此次专项执法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地是否明确垃圾分类工作职责,建立并完善相关台账,整体站位靠前一步;二是工地各区域垃圾桶及垃圾分类指引标识设置是否完善,工地要严格遵守“四分类”的原则,按照要求设置四类垃圾桶及标识;三是工地对于产生的生活垃圾,尤其是易腐垃圾,是否做到“日产日清”,要和清运公司做好沟通,避免出现堆积的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情况,东湖执法队采取“法治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工作方法,对工地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让工人们从心里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积极参与分类,并约谈工地负责人,督促其立即整改,对整改不彻底或达不到要求的,依法进行处罚,确保工地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小红门执法队联合乡城乡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对人民日报社小红门职工住宅项目、集租房租赁住宅项目等多个建筑工地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执法队员在检查过程中向工地负责人讲解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内容和垃圾分类相关内容,并查看了工地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和垃圾管理台账情况。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工地建筑垃圾中混有塑料水瓶和口罩等其他垃圾;生活区域存在垃圾桶设置不齐全,垃圾未投放到相应的容器中。针对以上情况执法人员组织工地负责人学习了相关法规,并督促工地进行现场整改,要求工地相关负责人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培训,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下一步,朝阳城管将不断加强指导和检查力度,督促工地在有序施工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势在必行,是工地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人人都是环保的践行者,共同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宜居美丽的绿色朝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