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座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连片分布于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赖武村,被誉为村落建筑的“活化石”。虽然穿越时间的风雨仍保留完整,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剥蚀和人为活动的破坏,它们的累累伤痕,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即将走向消亡的信息……
黄国明终于被说服了,放弃在原来宅基地盖新房子的想法!
黄国明是清流县赖坊乡赖武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和邻村赖安村聚集了一个数量达到40多座的明清时期古民居,这个民居群落被市文管办专家誉为村落建筑的“活化石”,成为当地政府着力重点保护的一个区域。
但是,这一切对生活在那里的他以及许多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而言,似乎关系并不大,甚至打乱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是保护,还是任其继续在岁月的剥蚀下损坏,直至消失?关注这里的村民和当地乡政府选择了后者,与当地村民一起发动一场拯救古民居群落的行动……
散落大山深处的“活化石”
古民居群落分布在赖安、赖武两个村,位于距清流县城58公里的大山深处。《赖氏祖谱》记载,赖安、赖武村始建于北宋咸淳二年即公元1022年,作为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今年4月,市文管办到现场进行了为期6天的实地调查,确认古民居所在赖安、赖武两个村庄紧挨在一起,其间的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密集分布,成规模。记者看到,保留下来的整个村落原始布局完整,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四十多幢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面积近二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以赖氏祖庙、彩映庚、翰林第、大夫第等为代表。
据介绍,这些古建筑多根据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讲究风水地灵,一般以上堂为中心,配以门楼,下堂、厢房、及护厝等,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钱纹及太极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量小巧,朴素实用的特点。
目前“翰林第”、“来青”、“棠棣镜秀”、“迎薰”、“慕荆”、“彩映庚”及“黄锦湖”等古建筑内发现有不少以壁画等形式存留的诗词字画,在“彩映庚”等一些古民居内有牌匾、古老工艺即三雕艺术,而且雷同不多,各具特色,研究价值高。“这些发现只是众多有价值文物中的一部分。”
市文管办认为,它们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是客家民系在闽西地区垦荒拓植、发展壮大的缩影。
古民居现状呼唤保护
“如果真的在这片古民居边上盖一座新房子,这片古民居的整体性肯定会被破坏。”黄国明拆老屋建新房的想法对赖坊乡触动很大,但当地政府十分明白,现在无意识地损坏古民居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这片古民居发生着,只不过这次村民黄国明的行为把潜在的那些因素放大了。
“棠棣镜秀”的两侧厢房门的门原来装饰有木雕,但这些木雕的位置现在是几块材质比较新的木板,木雕已不知去向。而外面的门楼也因为失修,房顶的瓦片已经缺了一大快,门楼内的梁、椽等构建正面临风吹日晒。这是古民居破坏比较严重,但折射了整个古民居群落的脆弱。
现在被村民称作“大圳沟”的引水渠,是当地先民巧妙地改造利用两股源自后山的山泉,使其贯通村庄各个角落的“大圳沟”,不仅“可汲可漱,可漂可涤”而且还有消防作用,倘若某一家不慎着火,堵上相应位置的水圳口之后,马上便有水溢入该户人家的天井及池塘中。然而现在因为村民的饮水所用的塑料水管沿着水渠行走,加上没有及时清理,水管和淤泥等垃圾一起抬高了水渠水位,只要雨多下几天,许多古民居天井里的水就排不出去。
赖武村主任赖清发十分支持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几个月来一直参与防盗、防火和环境卫生工作。在他看来,古民居保护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卫生,之所以这么认为,他有自己的道理———
目前,除“彩映庚”内部较整齐、卫生较好外,其余的古民居内部陈设比较混乱,许多村民的锄头等生产工具摆放在大厅显眼位置,烧火用的木柴随意堆放在房子的房前屋后,不少古民居变成了堆柴草粪土的地方,牛栏、猪圈、鸡舍、家畜家禽遍地,行走在古民居内经常可以闻到阵阵牲畜产生的臭味。
此外,火灾隐患也不小,比如古民居内的住户根据需要,无规律牵引有线电视、电话线和电线,线路问题已经成为古民居一个重要火灾隐患,一些老化的电线随时可能引发火灾。
赖清发认为,把古民居前后的环境卫生弄清楚了,柴火乱堆,电线腾空乱牵、水渠淤泥这些带来的火灾隐患等问题都将随之解决。
和赖清发的关注点不同,市文管办的专家们看得更远,他们还同时关注到,之前赖安、赖武古民居基本上是保护古建筑,缺失人文关系和历史文化居民的保护。保护文物工作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某历史片断所体现的各个社会关系,包括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如宗祠体现的户所关系,当时他们是如何受教育的……而这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当地保护水平能够解决的。
居住与保护的尴尬
赖坊乡政府6月成立了古民居保护领导小组,在村干部和一些村民的支持下,着力推进古民居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其中尴尬不少。村里建议村民不要把生产工具摆在大厅这些显眼的位置,村民的实际情况却是“不摆大厅我没地方摆”;村干部和村民加大了巷道的卫生清理,但是村民养的牛回来经过这些巷道总会在上面留下一些粪便……
“古民居要真正得以保护,住户要迁出去,就留几个老人负责日常卫生清理工作。”赖清发遇到那些情况后,认为村民肯定要从事生产活动,但这又会影响古民居的保护,于是就产生了这个在他看来可行的想法。
赖清发介绍说,村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且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普遍愿意到古民居之外建新的房子。“一些人没多少钱,(表示)先盖一层也行。”
这番话背后也折射出古民居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一面。因为古民居之间密度不大,巷道无法拓展,到现在村民只能肩挑或者用手推车拉拉东西进出,十分不便。
赖潘棋现在住在河的对岸,他是20多年前从古民居里搬出来的,当时那座民居住有六户人家,现在只剩下他叔叔和伯伯两户人家了,其他人都搬出去住了。
“在老房子里(古民居)我还没发现有人装空调,那里面房间到处漏风,装空调也没用,所以只要有能力的人基本都想搬出来住。”赖潘棋对古民居这样评价。
经费困境下的救赎
赖坊乡离清流县城约58公里,水泥公路去年刚修成,两个村目前基本没有经济来源。
“只做规划就要花好几万块钱,村里现在根本拿不出来。”村主任赖清发介绍,作为保护的一大举措,两个村在乡的支持下,准备在一公里外为外迁的村民规划一个新村,集中统一建房,但是资金问题立即成为一道拦路虎。“动就要钱,没有钱一些事情根本就做不了。”
但保护工作没有因为经费问题而停止。目前古民居的保护工作主要局限在防火、防盗和卫生整理等方面。可喜的是,今年四月清流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实地考察这个古民居群落后提出,要先保护好,再做好开发利用。目前,清流县有关部门正在为古民居群落所在的村申报“福建省民俗村”,一旦申报成功,这将成为古民居保护的一个突破口。
“申报成功的话可以弄一笔钱,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保护问题。”赖坊乡人大主席陈兴根说。 (李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