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立足区域特点,不断探索,力争让历史文化成为我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强化北京老城保护的总体空间结构。从“老城-街区-文物建筑”三个层次开展工作。
加强老城整体保护
2021年新年伊始,历经3年多的整体提升,全长1.7公里的始于元代的鼓楼西大街亮出新形象。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后我区首个重点推进完成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恢复了老城特有的古都韵味和历史文化,实现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空间。
未来五年,我区将强化老城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加强中轴线核心价值载体的文物腾退、保护修缮、考古调查、展示利用和历史景观再现,以景观视廊为抓手整治中轴线缓冲区内风貌不协调建筑,开展中轴沿线界面整治与织补。推动长安街沿线空间品质整体提升,对建筑立面、空间节点、街道断面进行优化设计,以点带面提升重点地区环境品质。营造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打造形成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优化内环路沿线公共空间,提升西四大街一线、平安大街、两广路沿线街道空间环境品质。
提升改善民生保障
2019年6月,我区正式启动菜市口西片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试点工作,重点开展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房屋恢复性修建和环境综合整治等相关工作。这也是本市第一例实施的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区域。紧接着,砖塔胡同项目、西板桥、观音寺片区、钟鼓楼片区陆续启动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区利用拆违腾退空间、边角地和回收代征绿地等建起一块块的公园绿地。这些都改善并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我区还将在未来五年建设街区更新和治理的典范区。推动政务功能和城市功能有序、有机融合。统筹精细用好腾退空间,探索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管理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强化要素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区还将精细推进街区保护更新,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平房院落保护更新,推动重点街区亮相,继续开展申请式退租、申请式改善,推进“共生院”改造。细化街区保护更新政策机制。坚持用“绣花”功夫破解简易楼、筒子楼整治腾退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街巷环境治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违法建设专项治理拆除,公有房屋转租转借专项治理等城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提升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深入推进停车综合治理,适度增加停车供给,制订出台共享停车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智慧应用场景建设。
与此同时,我区还将大力推进“留白增绿”,逐渐消除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盲点。注重绿色生态网架织补,以“两轴一环、四横三纵”骨架网为依托,建设由林荫大道、林荫景观道、林荫漫步道组成的核心区林荫道体系。塑造文化与景观融合的城市印记节点空间。
塑造城市文化精神
2020年1月,我区发布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共有34家机构提交了53个项目申请报告。2021年4月,我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招标结果落地,共有6处文物建筑实现了落地签约。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对公众开放。推进一些文物建筑的社会化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保。推进京报馆、李大钊故居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完善三级名录体系,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持续开展各级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加强老字号的原址、原貌保护,推动前门—大栅栏老字号聚集区建设,促进东西琉璃厂等传承载体的升级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区将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修缮,持续开展文物认定与保护,持续实施文物腾退与修缮,坚持应修尽修、随腾随修,力争完成杨椒山祠、晋江会馆等20处已腾退文物建筑修缮。探索确立非国有文物建筑修缮的支持办法。配合开展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与保护。研究疏解腾退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机制。
一砖一瓦皆历史,一步一景续文脉。未来五年,我区将不仅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还将成为宜居之地。
短评
传承中保护 创新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留住这些记忆不仅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为了让城市更好地走向未来。多年的保护与探索的经验,发现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北京作为一座开放的古都,一方面在不断的探索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在保护传承着古都风貌。我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我区将进一步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对公众开放,同时在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做优做精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种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共同探索城市文化产业的模式,将会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成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居民生活品质要提高,两者并存、共生的格局将会激发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近年来,我区探索的“腾退”“共生院”“文物活化利用”等项目。从效果看,都促进了老城的保护。我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我区将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从‘老城-街区-文物建筑’三个层次开展工作,重点关注两轴、二环、历史文化街区及成片传统平房区空间的民生保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民生改善融合发展,让居民在感受记忆的同时又得到了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