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供给,已难以完全满足福建人民的健康需求。如何解决健康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日前,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我省医药领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高等院校、社会组织成立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共同探索人民健康领域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送教上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近日,在福州市长青颐养园食堂内,百余名老人在享用晚餐。走近一看,部分老人的餐食有些与众不同:每份餐食内品种和数量都是定量的,包括60克紫菜蛋汤、40克姜汁鸭、60克红烧冬瓜、75克糙米饭等。
“这是糖尿病患者的专餐,口味清淡、营养丰富、热量严控。”王奶奶说,自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近一段时间吃了园里提供的专餐后,血糖更稳定了。
长青颐养园现有400余名老人入住,慢病患者比例很高,其中高血压患者达80%,糖尿病患者达20%。“舌尖上的管理对慢病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无法为慢病患者提供针对性餐食。”长青养老集团副总经理余光说,正是因为颐养园与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这份园内老人和家属广泛“点赞”的慢病专餐才得以迅速上线。
今年4月底,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组团送教上门,到颐养园开设糖尿病健康教育与管理培训班,并与福建长青养老集团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产学研教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新生态。
“厨师团队立刻与老师们对接合作,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餐饮方案。”余光介绍,下一步,颐养园将跟学院开展更多合作,向更多社区供应居家养老套餐,帮助更多老人做好膳食管理,提高健康水平。
“进养老院、社区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管理活动,是我校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慢病科普和健康管理方式的重要实践。”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龙敏南说,2020年,该校开始进行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未来希望借助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医药企业参与到课题应用研究和推广中来。
双元育人,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以前的职教课程以理论为主,与企业实操之间有距离。加上现代医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太快,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昌标坦言,学生学的和企业用的有时差距很大。
“必须改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闭门造车’的模式,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进一步探索‘二元制’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龙敏南表示,这是缩短理论与实操间距的根本办法,也是推动成立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的初衷。
“我们之所以踊跃参与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是因为只有校企共同改革和开发教学、课程、科研,才能做到让学生学的就是在工作上用的。”福建好安心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振山说,这几年,公司与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二元制”育人,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才。
据介绍,好安心医药有限公司与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药学和中药学全日制“二元制”大专班就在企业里办学,企业的员工就是学校的学生,学校派驻老师为他们讲授理论课程,企业派驻高级职业技术人员讲授实训课程。“员工参加学习后,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许振山表示。
多到企业去,老师们的收获也不少。“到企业参与真实的案例和项目开发,给我的理念和知识带来了极大更新。”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教授林瑾文说,回到学校后,可以把这些内容更立体生动地教给学生。
“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凝聚了福建医药行业企业、院校、协会的多方力量,让我们在健康福建人才培养和健康技术研究方面有了更多的同盟军。”龙敏南表示,下一阶段,将依托教育集团的平台优势,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核心入手,打造医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记者 张静雯 储白珊)
记者手记>>>
握指成拳,深化产教融合
近年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福建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我省在健康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个积极探索,一方面让医药教育更能契合现实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让医药健康产业有了更多的智力和创新支撑。
但在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从宏观上来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在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相关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等。
产教融合中的各方“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各参与主体不仅要在认识和实践上形成合力,还要突破壁垒,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活力,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填补健康领域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