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河北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正带领一个7人团队给予“科技保障”。61岁的刘宇是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研究院院长,也是地地道道的张家口人。这个春节,他和团队成员将继续服务在此集训的中国冰雪健儿,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助力国家队科学训练、运动员成绩提高。
1月4日,刘宇教授团队初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寒潮就给了来自南方的科研人员们一个“下马威”。刘宇保存的一张手机截图记录了1月6日当地实时气温:下午4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体感温度零下41摄氏度。大家工作完毕,第一件事就是集体外出买厚棉裤。
有了厚棉裤的“加持”,刘宇团队得以每天在户外工作。他们采集的数据可以在运动员跳完以后实时反馈出台时的三维动作信息,协助教练员优化训练方案。科研人员在户外采集完数据后,趁着运动员休息的空隙赶紧钻进旁边的简陋小屋取暖。
“我很幸运能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刘宇告诉记者,相比在室内进行的冰上项目环境可控,雪上项目的场地环境复杂、不规则,且在户外进行、现场温度极低,传统使用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遭遇很大的挑战性。“比如跳台滑雪,助滑有几十米、空中飞行一百多米。我们结合新的技术,如可穿戴设备等,进行神经启动、肌肉控制等方法研究,建立数字化高速影像、冠军选手模型、运动员心理分析、运动损伤防护等,为中国雪上技巧类项目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争取通过科学训练实现运动成绩的突破”。
刘宇介绍,跳台滑雪运动员的运动速度快、跳得高飞得远,身体姿态产生升力,生物力学有很大用武之地。中国健儿如今也十分重视科技助力,包括通过跨项、跨界选材挖掘出新人,成绩有了稳步的提升。据悉,中国跳台滑雪集训队的主教练是芬兰籍,他本身也是生物力学硕士,作为一名学者型教练,他和教练组十分重视生物力学研究对训练的改进。
刘宇科研团队的工作,成为教练员的“第三只眼睛”。“打个比方,过去医生诊疗靠经验,现在是靠科技诊疗手段;教练员就像医生,过去主要靠经验训练,现在我们提供更多科技手段,让教练多了另外一只眼睛。”刘宇介绍,“实时反馈三维动作捕捉,可以多角度为教练提供数据,把训练环节给予量化。比如跳台滑雪选手的助滑速度、起跳角度、身体姿态、左右对称等,过去只能依靠教练的经验感觉,现在能提供精准量化的快速反馈、技术诊断。这种科技助力,对运动员成绩提高有帮助。”
“冬季奥运会项目对场地、器材装备的科技要求很高。比如跳台滑雪,从滑道场地建设、运动员参赛装备到雪服、雪板、雪镜等,都有很高的设计要求和科技含量。”刘宇介绍,中国冰雪项目要后程发力,体育科技大有可为。“利用科技产业的优势,上海同样可以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