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蟳埔女生活习俗荣登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事实上,延续千百年的蟳埔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都市中仍然顽强地存活下来,但是蟳埔女的下一代已经穿上了时尚的装束、古老的虫豪壳厝和古大厝有的已经年久失修,蟳埔民俗文化面临消失的潜在危机……这些都期盼着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保护规划方案。
埔社区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是当务之急
保护
一颗逐渐被重视的明珠
小姑娘不穿蟳埔服
19日上午10时,水门巷。头戴“头上花园”,俯身熟练地撬海蛎,正在劳作的两位阿姨让人一见便知是名声在外的蟳埔女。记者刚说要采访,两位阿姨便往对面一指,“采访她吧,她也是蟳埔姑娘!”记者回头一看,一身休闲装年方十七八的姑娘,与平常的都市少女已经毫无区别。
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实际上,老一辈蟳埔女保持的传统生活习俗,在这一代已经渐行渐远。制作蟳埔女服饰30多年的黄晨师傅感受特别直接。他的爷爷奶奶、父母亲都是做这行的,但几年前黄晨一度放弃自己的家族生意而改行卖其他服装。“以前蟳埔女穿传统服饰的人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穿时尚的衣服,来订做衣服的都是四五十岁的老一辈蟳埔女,当时我就觉得传统服饰以后没什么市场”。
当记者走进蟳埔社区,这里错落分布的古老虫豪壳厝和头戴鲜艳花簪、穿着对襟大衣的埔女依然让人惊艳。但在这些张扬的表象背后,却也能明显看出传统民俗日益淡薄的蛛丝马迹:小蟳埔女现在很少盘花簪,因为盘个花簪要花上1个小时,还得请人帮忙,而老一辈的蟳埔阿姨5分钟就可以轻松搞定。60岁的蟳埔女吴里说,她们现在靠海吃饭是越来越难,海蛎生意越来越难做,她家的虫豪壳厝几百年,但一直没钱翻修,家里还有两个小孩没什么出路。
吃、住、交通方面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也使得蟳埔社区的旅游行业不温不火。比如黄晨的小店主要顾客还是当地的蟳埔女,游客生意一直没火起来。
老村支书的先见之明
所有这一切,曾任蟳埔村村书记的黄苞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早在1998年,蟳埔村旧城改造之时,他就邀请相关专家规划保护村里的虫豪壳厝。黄苞的理由是:“这些虫豪壳厝有的在宋元时期就有,有悠久的历史价值;还很实用:冬暖夏凉,防潮;外观在泉州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苞的先见之明在几年后得到了印证。2004年以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让泉州相关主管部门日益重视蟳埔传统民俗的保护。国家、省厅,以及市、区的相关专家和领导都纷纷到蟳埔社区考察;规划保护蟳埔民俗文化生态基地的相关议案也提交至今年“两会”;全国60多个城市的300多名摄影家也先后到蟳埔采风……
就像黄晨制作的蟳埔女服饰经常给来访的游客留下惊艳一样,传统蟳埔民俗风情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也像一颗闪亮的珠子引来世人侧目。
不仅仅是保护物质
蟳埔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首批的13个示范区之一,其保护规划方案的出台也已经是“箭在弦上”。
“把蟳埔社区打造成未来东海新城文化旅游景观的一个亮点”,这是采访过的相关部门和专家的一致观点,而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做好保护和包装。
如何保护?丰泽区文体旅游局局长洪月辉认为:“保护蟳埔文化,不仅要保护虫豪壳厝建筑等物质的文化特色,还应重视保护蟳埔人的生活环境,因为蟳埔女的勤劳拼搏、发饰等生活习俗只有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才可以得到延续,所以我们要努力为蟳埔女制造生存环境。”
| |
一名游客的蟳埔生活
日前,泉州市文体旅游局集结相关专家的建议,已经形成蟳埔民俗文化村的保护开发思路和规划设想,而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东海蟳埔传统街区保护规划》。如果这一规划实施,游客将可闲逛曲径通幽的小渔村,住进蠔壳厝旅馆,穿上传统埔服饰拍照留念,还可以跟着当地居民体验蟳埔女出海劳作和撬海蛎的生活,闲时还可以在小船上拉拉歌呢。
“海岛”将分三个区域
按照泉州市文体旅游局的规划设想,蟳埔民俗文化村控制区可以以原水系为界线,即“龙船埭”以南、沿海大通道以北、蟳埔村东海岸以西,总面积26.69公顷(约400亩)。整个区域通过从蟳埔社区东部建设“水闸”,用来引海水,并在西部建设另一个“水闸”用来排水,形成循环水系。
按此规划,未来的蟳埔民俗文化村会像一个小海岛,分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围合水系三个区域,而三个区域也将发挥观光、安置村民、休闲娱乐不同的功能。
比如在近100亩的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妈祖宫和虫豪壳厝是旅客观光的好去处。在保护建设时,妈祖宫庙前还可以建成一个广场和戏台,用于民俗表演、蟳埔民俗文化展示。妈祖宫后,保留旧村落原貌,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修整现存的60多幢蠔壳厝及其他古大厝建筑,并适当整治村中道路,形成小路弯弯、曲径通幽的小渔村意境。修复后的蠔壳厝、古大厝全部由原住户入住,确保保留蟳埔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
处于核心区外围的风貌协调区,可以建设与闽南古大厝风格相协调的安置房及相关配套生活设施,集中就近安置保护区内的6000余户拆迁户。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敬聪认为就地就近安置蟳埔社区居民,才可以保护和营造蟳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因为如果蟳埔、金崎两个村村民分散安置,将导致蟳埔女独有的簪花围头等民俗文化存活的原生态环境被现代城市同化。
另外,在围合水系带,可以建设水边集市供旅客购物,另外也可以建造独具特色的船舫建筑作为餐饮、休闲场所,解决旅客的饮食和娱乐需求。
餐饮、住宿等带动就业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敬聪认为,随着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千百年以海为生的蟳埔、金崎等近万名渔民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要成为失地失海的渔民,而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的出路是政府的职责。因此政府在规划建设中,可以挖掘具有埔文化、“海丝”文化、海鲜美食、特色购物等观光旅游产业,解决失地失海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丰泽区文体局局长洪月辉认为可以利用民居从事特产商品买卖、照相、小茶馆、小型民俗馆等经营活动,增加居民收入,又能丰富游客的活动内容。“比如在水边集市地带,旅客可以吃饭、购物,还可以在小船上拉拉歌呢。”
这些内容在规划方案中也有涉及,“在风貌协调区,可以开发一批虫豪壳旅馆,还可以让游客跟着当地居民体验蟳埔女出海劳作和撬海蛎的生活,这应该是一项游客互动性很强的旅游项目。”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庄工程师如是说。
而黄晨觉得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届时也可以更多地发展“游客生意”。“以后蟳埔服饰应该更多地成为文化象征、文化品牌,我们可以开发一些蟳埔服饰纪念物;另外,蟳埔女服饰品牌越打越响,相信更多游客会来租借蟳埔服装拍照纪念,所以我也想设计更多漂亮的埔服饰吸引旅客。”( 陈冷冷 谢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