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神奇微信促成“口罩机机遇”
这些天,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立方装备园的保安小张有些忙。每天,园区门口停满了车,一拨拨人接连涌进园内企业上海乾享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张忙着为这些人检查出入证、测温、登记、维持秩序,都顾不上瞧瞧他们从公司工厂里搬出的是什么“宝贝”。
工厂里,还有好些人围在几台机器边,看着它们飞速“吐”出口罩。“都是来培训、提货的客户。”乾享智能总经理高成艳说,“公司转产口罩机后,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热闹’场景。”
客户源源不断地下单,工厂、员工连轴运转,但就在一个多月前,高成艳还在为公司的境遇烦恼。乾享智能去年主攻研发,今年本是订单爆发之年。然而,疫情暴发,外籍专家滞留在欧洲,国内员工因各种原因无法返工,研发进度受阻;客户也纷纷推迟了订单,总额超10亿元。
2月7日,高成艳收到来自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的微信。这条神奇的微信让乾享智能重新忙碌起来,让新片区多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还顺道解决了不少企业复工复产缺口罩的难题。
火热场景与一月窘境迥异
进园区时,记者被堵在了门口。几分钟后,乾享智能工作人员赶到,向园区保安出示了临时出入证,记者方得以入园采访。
“没办法,这些天来公司的客户实在太多了,出于安全考量,非园内企业员工入内都要凭企业开具的出入证。”他面带歉意地说。
记者追问后得知,乾享智能生产的口罩机价格低廉、调试简单、生产效率高,早已成了最紧俏的抢手货。客户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人为“抢”货起了争执,园区不得已才采取这些措施。
这般火热的场景也与乾享智能1月底时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彼时,受疫情影响,公司缺人、缺上游原材料、也缺订单。
乾享智能在德国起家,主攻人工智能自动化与轻工业领域,提供整体工厂智能解决方案、全系列智能组件等智能制造、工业4.0技术设备,与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10余年,且已成功进驻了宝洁、欧莱雅、强生、松下等多个世界500强企业。
进入中国后,公司将研发中心放在临港。2019年,乾享智能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意向约,为它们按需研发16项技术设备,包括宝石分拣机器人、智能仓储跟随机器人等无人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发接近完成,但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却难以及时返回工作岗位。“20多名德国工程师去年圣诞节放假回国,至今滞留在欧洲。一些中国工程师也因种种原因无法来沪。”高成艳很无奈,“少了他们,研发进度被迫停滞。”
不少关键原材料来自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亦因疫情影响运输不畅。客户们也纷纷推迟了订单。她估算了一下,公司2020年的营收可能因疫情削减几个亿。
着急,却也没什么办法。那段时间,她只能待在家里休息,偶尔拿起手机,期待能有好消息传来。2月7日深夜,窗外还下着雨,高成艳的手机震了一下。拿起一看——顾长石的微信发来了。
3天解决8000平方米厂房
其实,那些天,顾长石也很着急——企业复工复产在即,口罩等防疫物资却很难筹措到位。上海鲜有口罩、口罩机生产厂家,市经信委鼓励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转型生产,他一下想到了乾享智能。
几年前,正是顾长石牵头,将乾享智能的研发中心引进临港。“我和他们高总只见过两次面,但这家企业有人才、有技术,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说。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向高成艳发去微信。进展起初并不顺利,对方婉拒了他的建议。
“倒不是因为研发有什么难度。”高成艳说,“正相反,我们公司的技术力量够强,有500多项专利,专业也对口。”她告诉记者,口罩机的研发、生产对他们来说太过简单,预期利润也不高,因此她不太感兴趣。另外,公司在临港没有生产用地,也缺乏人手,即使有心,也无力。
顾长石并未放弃,他向高成艳解释口罩机在当下的重要性,并提出,研发生产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新片区将尽力解决。两人聊了很久,第二天,高成艳答应了。“转型做口罩机也是担负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高成艳说。
不过,厂房、员工、原材料三方面都还没着落。这些解决了,乾享智能才能开始研发生产。
久闻的“临港速度”很快就给了高成艳一个惊喜。新片区投促中心在短时间内为其协调了一处8000平方米的厂房,且在3天内就做好电力、安全布局,满足了生产需求。记者在工厂里看到,8000平方米的面积还有很大一部分未启用。高成艳解释,这些空间是留给公司原有生产设备的,疫情过后,工厂将全部搬来新片区。
通过管委会此前上线的“临港新片区共享员工”服务平台,乾享智能还临时招来了40名技术工人。原材料供应跟不上,管委会报送经信委,致函上游供应商协调。
顾长石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乾享智能遇到的困难,曾在焊接行业工作过的他,帮忙协调了一批核心加工件。他还找到朋友,“借”来一批汽车生产线上尚未复工装配工人。高成艳说,这批工人有相当的技术基础,能迅速胜任口罩机生产岗位。
“有任何资源,能帮的就帮一把。”顾长石说,“这就是我们投促中心最主要的工作。”
7人3天完成口罩机研发
如高成艳所言,研发口罩机对乾享智能这家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的确是“小菜一碟”。7名工程师花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研发工作。
而在各方帮助下,生产的障碍也基本扫清。经过一个月安装与试产,乾享的一次性平面医用口罩机进入了批量化生产模式,通过模组和制定作业指导书,每周可产出15-20台设备。
高成艳介绍,传统的自动口罩机为“一拖二”模式,分为一个打片机和两个卡带机。三者同步方能正常运转,在调试和集成上较为困难,需要专业的调试师傅才能进行生产。而乾享智能生产的口罩机,采用“一拖一”的设计,调试相对简单,“生产时只要有一个人看着就行”。一台口罩机可日产符合国标的耳带式医用口罩近10万只。
乾享智能生产的口罩机的名气很快传遍了全国,有买家专程从东北赶来订货。
按正常流程,交付这类智能生产设备前,客户须先进行为期至少两周的培训,再由乾享智能派人前往客户处试陪产一周。特殊时期,公司分不出人手跟进试陪产,传媒部总监章候钟便将操作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拍成视频。有客户询问时,他就将对应的操作流程视频分享给客户。
“客户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参数不会选、耳带不会挂……”章候钟说,“视频发到‘抖音’上后,其他客户碰到同样问题,看视频就行了,能最快得到解答。”
如今,乾享智能售出的口罩机基本进入了平稳运行生产的状态。公司还留有一些口罩机自行生产,以满足部分上海企业的需求。借助技术优势,公司打算将口罩机研发生产纳入长期业务之一,探索实现口罩市场标准化。
“口罩机的销售减轻了公司在现金流方面的压力。经此一役,我们打响了名气,也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一些客户还可能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回想起顾长石发来的那条微信,高成艳感慨,两个多月前的自己绝对不会想到,乾享智能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临港新片区开辟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并举家搬来这里。
“做工业不能总想着挣快钱。”她觉得,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等概念,公司的未来将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