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市旅游局就本报推出《白天览名胜,夜晚赏曲艺》系列报道举行专题座谈,邀请各大旅行社、酒店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网民代表以及部分在泉媒体记者各抒己见,为泉州市传统曲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如何实现有机结合积极出谋献策。
木偶茶艺挑大梁提升曲艺吸引力
泉州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南音、高甲、梨园、提线木偶、打城戏、茶艺表演等都是远近驰名的文化品牌。这些曲艺品种的形成都是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发展而流传至今。
要把旅客留下来“赏曲艺”,首先要能够引起旅客的兴趣,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提线木偶和茶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泉州中旅国内部吴少鲤说,此前带了一些印尼旅客到市区某茶馆欣赏了南音、茶艺和提线木偶表演,游客总体反应不错。但惟一不足的是,客人们表示南音听不懂,表演时间太长;而提线木偶虽然也听不明白,但是动作生动有趣,可惜表演的时间短了点。因此她建议,泉州传统曲艺的展示应以木偶和茶艺来拉动,中间穿插南音、打城戏等地方戏种的段子,满足游客的欣赏需求。
改造包装成旅游产品让曲艺符合游客“胃口”
“以曲艺产品来吸引游客,就像主人家准备了一桌很好、很有地方特色的饭菜,可也要看适合不适合客人的口味。”泉州运通旅行社副总经理吴少军说,应该借鉴国内一些城市演艺旅游的成功经验,对曲艺文化品种进行“改造、包装”,使之更适合市场。
厦门建发国旅泉州分社总经理杨巍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说,“历史文化并不等同于旅游”,政府部门要找准符合游客文化休闲需求的旅游消费点,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真正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旅游产品,如南音、打城戏就不一定能成为旅游产品,木偶戏等符合游客的文化休闲需求,就值得开发包装。
泉州悦华酒店市场企划部经理助理曾焕轼说,对于很多外地来泉的商务客人来说,晚上不用开会,到南音艺苑欣赏具有泉州特色的传统戏曲是很好的夜间文化休闲活动。随着泉州接待外宾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让他们真正愿意欣赏泉州的传统戏曲,这个课题摆在面前?曾焕轼建议多印发一些宣传材料或者在每场演出前,用普通话或英语对演出内容作简单的介绍,增加游客们兴趣。
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曲艺+旅游”要打持久战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个曲艺表演场所如果缺少了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如洗手间,停车场等作为前提条件,旅客们就算有满满的兴趣前往,也将败兴而归,难以形成固定消费人群。“南音艺苑”作为泉州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从推出到得到游客的认可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缓冲期。从外观上,南音艺苑建筑精美、舞台效果堪称一流,但是在客流、商业认知上,还有待开发。泉州康泰旅行社总经理康德民建议,优秀戏曲展演的初期应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先吸引游客,再逐步提升演出价格,形成戏曲文化的旅游圈。同时,在南音艺苑内或周围增设土特产商店以及特色的小吃摊点等附属商品设施,延长游客的消费时间。吴少军表示,从节省成本考虑,南音艺苑可多邀请周边县(市、区)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剧团来演出,从而节省开支,用于建设剧院的配套设备。
许多旅行社和酒店表示,要打响曲艺这张牌,就必须把曲艺文化包装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不断的宣传,从而提高游客对泉州传统曲艺的认知,而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旅行社酒店媒体宣传主体一个都不能少
夜晚赏曲艺对于许多大企业的客户来说很有吸引力。泉州民营企业多,每年酒店都要接待很多参加订货会的各地客商,如最近泉州某企业的全国产品订货会,一下子就来了800多名客商。如何吸引这些客人,泉州航空酒店营销部经理戴流芳提出了如何作好宣传的问题。
泉州侨联旅行社林建明建议,在宣传上,旅行社、酒店和媒体要起带头作用,旅游企业加大对曲艺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酒店要将相关宣传标志摆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吸引客人注意,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能够自己带着探亲、度假的客人去欣赏传统剧目。此外,一些旅行社提出,为了鼓励导游带团观看演出,愿意自己掏腰包奖励导游,但是也希望“政府形成奖励机制,对组团观看的旅行社组团按照业绩进行奖励”。(陈凌鹭 吴泽华 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