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针对性输出技术和管理 宝钢正探索形成“重组法则”
今年五一,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宝钢集团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数十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有的主持生产信息化改造,有的在指导板材生产技术。在宝钢完成收购八一钢铁公司后,技术和管理输出正在第一时间全面展开。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重组后的新公司揭牌仪式上这样表示,“对八钢的重组和今后运作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宝钢将通过对八钢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为下一步兼并重组后企业的运作管理形成典范和样板。”这意味着宝钢正在积极探索和形成一整套切实有效的重组模式和法则,为今后在完成对不同对象的收购后迅速整合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并购,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在完成收购之后具备科学有效的整合重组能力,这才能真正发挥并购的作用,形成“1+1>2”的效应。市钢铁行业预警委员会专家贾良群说,如今在全球钢铁业,善“买”已经成为钢铁巨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米塔尔等就是靠收购和重组,“吃”下10多家不同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形成全球老大规模。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拥有资金支持,更拥有“买”的技巧和“买”了之后的整合能力。而后两点,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国内龙头企业必须尽快提升的“短板”。
宝钢对重组法则的初步探索,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上钢、梅山合并之后的实践。在联合之初,宝钢提出以精品战略为核心,形成统一的战略规划,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集中精力搞好钢铁主业,对落后、缺乏竞争力的装备和生产线实施大量改造,淘汰大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几年下来,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布局,大宗原材料统一采购,剥离不相关业务和劣质资产,共享信息、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等,上钢、梅山等老企业短时间内重焕生机。
如今,对八钢的并购,则在地域、产品结构乃至职工的文化习惯差异等方面,给宝钢提出更大的挑战。从2006年3月宝钢与八钢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之后,重组就已经启动,双方就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新的产线布局规划进行了多次磋商和研讨。与此同时,宝钢对八钢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系列培训,八钢的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市场骨干分批到宝钢培训。宝钢更派出强有力的调研组、工程项目组合专家组来到八钢,在生产技术、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产品建设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八钢负责人表示,尽管时间不长,八钢已经开始在重组中初步获益。最为突出的是新系统的冷轧生产线和还在试生产过程中的热轧薄板市场线,在宝钢的技术支持下,攻克了技术难关。今年春天,八钢的薄板产品在市场一路热销,新疆市场的普通板供应基本被八钢独占,彻底打破了此前板材市场被外地钢厂垄断的局面。
宝钢负责人表示,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收购兼并成为钢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的时候,宝钢将进一步总结八钢重组过程中的经验,推进与国内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为2012年形成5000万吨生产能力,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钢铁业前三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