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同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侧记
100年,在历史的档案里积淀了多少脚印和目光?100年,在岁月的画卷里留下了多少光荣与梦想?
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校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年迈的校友相扶相携,参观“百年同济教学成果展”,共叙美好回忆;年轻的校友们争相在燃料电池展示车旁拍照留念,为母校的科研成果自豪。
自强不息创世纪辉煌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在校庆大会上的演讲,令人荡气回肠:“公元1907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学堂取名‘同济’。100年后的今天,这所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子心仪的殿堂、科技创新的摇篮、国际交流的窗口、社会文明的家园……”
80多岁的校友吴孟超院士,系了一根大红领带。他代表同济25万校友发言:“1940年正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我考上了流亡在云南昆明的同济大学附中。3年后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学校已迁到长江边上的古镇李庄,后来又迁回到上海。我在校读书近10年,虽然环境动荡,生活艰苦,但老师非常敬业,学生非常努力。大家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目标明确……带着老师的嘱托和满腔爱国热情,我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军人和医生。党和国家给了我非常高的荣誉,荣誉属于人民,也属于我亲爱的母校。”
大会现场和校园电子屏幕上,一个个珍贵画面,记录同济一个世纪办学历程中的辉煌:开启了现代工程师教育;夯实了中国军工、测绘、造船事业的基础;攻克了大跨桥梁和高耸建筑抗震抗风的世界难题;主持了中国南海首次大洋钻探科学考察;开创了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生日礼物寄托深情祝愿
在这特殊日子里,教师和校友代表为同济献上特别的生日礼物,并在校庆庆典活动中表达献礼感言。
市政设计研究院盛勇博士,捧上一个世博会花桥模型。当年,盛勇在同济读博士的时候,凭借“城市之桥―――世博会人行过江‘花桥’的结构概念设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挑战杯’崇尚挑战精神、创造力和想象力,我把这份礼物献给母校,希望母校永远充满创造精神。”
第二份礼物―――南极石,已陈列在校史馆。献礼者是同济大学教授、极地考察队队员王汝建。“作为一名教育与科研工作者,能有机会为我国极地科考与研究做点贡献,是我终身的荣耀。而这荣耀的背后,是同济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与王汝建同时登台的还有一位老人―――93岁校友、中国测绘界第一位环游地球表面一周之人高时浏教授。老先生着一身白色西服,特地邀请另一位80多岁的“学妹”为自己手风琴伴奏,用德文演唱一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祝母校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第三份礼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余卓平教授献上燃料电池车车模。同济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为民族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期,同济人又自主研发了三代“超越系列”燃料电池汽车,推动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小小车模寄托了同济人的心愿:“我们要为母校下一个百年再创辉煌!”
历代校友传承母校精神
校园电子屏幕上,一个镜头定格在许许多多人脑海中:“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同济师生六次搬迁,历经磨难。1938年7月7日,同济师生流落赣州,在山崖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济’两个大字,以示艰辛岁月共渡难关的决心。”时光流逝,如今刻字人无从寻踪,但“同济”二字依然醒目。
同济给了你什么?你将如何承载母校的嘱托?
校庆大会序场活动中,设计了一个特别节目,历代校友代表上台抒发感言。20多岁的校友刘英俊,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扎根西藏。小伙子说:“我将谨记同济校训,更好地服务西部,用我的知识和热情,创造西藏美好未来。”
30多岁的校友葛春霞,是上海第100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母校教育我,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相信每一个同济人也都会和我一样,无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40岁、50岁、60岁、70岁校友代表中,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管理者。他们深情表示:“是母校的精神激励我,不断创新和奋斗。”
80多岁的校友蔡礼成、曾碧云夫妇,手牵手登上舞台。老先生颤巍巍地拿出一页纸,一字一句念着:“我爱同济70年。1937年,我初中毕业,从山东考入同济附中;开学不到3个月,因时局动荡同济一再迁校。每次迁校,学校都为我们准备好车船票和住宿地,教室也很快建成,让我们能安心完成学业。”老夫妇俩牵着的手高高举起:“我们热爱同济!”
通过视频,90多岁的校友、“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以及百岁校友、有着台湾“工学之父”美誉的张象贤先生,为母校送上祝福。裘老说:“每个人有三个母亲,生你的母亲、培养你成长的母校、还有祖国母亲。我在同济成长,同济是我的母亲。”
从白发苍苍、学富五车的老人,到生机勃勃、开拓创新的青年,同济的传承就这样持续了100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于到处张扬,而在许许多多值得敬仰的生命和灵魂。这就是大学精神、同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