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老式公房底楼2室户的房子,两间小屋加上一个狭小得更像是过道的“厅”总共才近30平方米……89岁的罗德根老人和他的聋哑儿媳将记者迎进在旁人眼中多少有些简陋的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老人说,如果没有廉租房政策,他们一家祖孙三代5口人还挤在过去那间只有15平方米的老屋里呢。
在浦东,如今有2100余户像罗德根家一样收入和住房“双困”的家庭受惠于廉租房政策。去年底召开的上海市扩大廉租房范围试点工作会议,又将罗德根一家所在的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及其他3个街道列入试点。记者昨天在采访中获悉,浦东正尝试通过回购置换、动迁租赁等方式,“多条腿走路”,让更多申请廉租房的困难家庭享实惠。
一个廉租户一个故事
“一个廉租户一个故事”,这是南码头街道廉租办工作人员小戴的体会。自2001年廉租房政策推行以来她就接手这一工作,眼见着6年里相关政策不断放宽,解决了社区里一个又一个住房“老大难”家庭,总数达360户,是全区最多的。
60多岁的老袁夫妻俩都是重残无业人员,还拖着5个孩子。从青海回沪后,户口好不容易落在了老袁母亲名下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但一家7口却无论如何住不下。廉租房租金补贴政策雪中送炭,每月千元的补贴款让他们租上一套两室户,各自在外凑合的家人如今也有一个可以团圆的“家”了。
一道廉租题N种解法
由于房源紧张,现在的廉租房配租以政府按标准补贴租金、廉租户直接到市场上租房的形式为主,但每月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补贴款,往往不足以支付周边地区适合的房源租金,往偏远地方借,又面临着子女就读、生活配套等诸多不便。
如何更好地让廉租户“居者有其屋”?浦东新区房产部门尝试“一道廉租题N种解法”,尽可能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在机场镇试行的新办法,让60余户面积小、人口少、买不起房的动迁困难户,以提取动迁补偿款租房的方式享受到了廉租的实惠;新区政府部门还计划出资回购、置换部分配套商品房用于安置廉租户;同时探索与民政部门的福利政策相结合,引导符合廉租申请条件的孤老户在出售原有房屋后,进敬老院时享受优先轮候权。
探索梯度住房保障体系
根据试点新政策,以往只有低保家庭可以申请的廉租房,受益面将扩大到连续6个月人均月收入低于500元且人均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自今年3月正式扩大受理以来,仅浦东的2个试点街道就有近400户困难家庭前来咨询。
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浦东已将探索包括廉租房在内的梯度住房保障体系列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除了廉租房“托底”对象,还有许多居住困难、无力买房希望租房的低收入家庭有待保障。也只有完善了“梯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廉租房“渐退”机制,确保有限的廉租资源始终惠及最困难、最有需要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