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项由市科技企业联合会新近开展的调查显示,沪上逾半数的民营科技企业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纠纷。在市科协日前主办的“2006海峡两岸科技自主创新研讨会”上,上海大学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于英川指出,尽管民营科企的创新欲望强烈,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却显现出种种不适应,创新后劲受到极大考验。
目前,在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专利申请总量中,民营科企均占到70%,成为一支新兴的创新“生力军”。然而,这项名为“提高上海民营科企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发现,民营科企的创新后劲不足,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
于英川指出,虽然民营科企申请的专利总数不少,但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不到1/3,不少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消化再创新的能力不足。调查中,42%的民营科企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导致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不畅,也使得合作无从下手。于英川说,现在有些企业因为害怕失败被人嘲笑,干脆“闷声创新”,明明是积极的事,却不愿意声张,由此错失了许多产学研合作的机会。此外,缺乏高素质人才也是阻碍民营科企高水平创新的一大障碍。
于英川建议,民营科企自身应完善激励制度,加强管理创新,健全跟踪评价体系,把有限资源用在自主创新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