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农家喜添收成上海市民乐饱口福 沪郊良种覆盖面目前已达90%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4

  越来越多的上海农民开始享受到科技增收的好处。经过科研人员耐心“调教”,一大批粮油、蔬菜、禽畜和淡水鱼种苗具备了产量高、生长期短、抗病性强的“特长”。记者从市科委了解到,目前上海的良种覆盖面已达到90%以上,这令沪郊的农田、鱼塘、果园“身价”倍增,市民添了口福,农家多了收成。
  
  黄瓜学会“战高温”
  
  7月4日,气象观测站最高温度37.6℃,田里的实际温度更高。路人都已受不了烈日的炙烤,可温室里的黄瓜却依旧精神饱满。种植人员说,这种抗热黄瓜曾顺利通过去年夏天近40℃高温的考验!
  
  喜光照、却不耐高温,本地黄瓜“生性”其实蛮娇气的,一年里一般只有3至6月适宜栽培。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精心培育的“申绿”系列黄瓜不一样:分子标记、子房培育等多种现代生物技术教会它度夏的本领――能从3月一直种到11月。不仅如此,“申绿”系列黄瓜还相当讲究生活质量:农药是有机的,肥料源自菌类,杀虫全靠天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申绿”系列黄瓜不仅肉质脆嫩、品味清香,而且生长旺盛,每亩年产量可达1.6万公斤,一年可制种10万元,成品黄瓜价钱是普通黄瓜的2.5倍,农民谁家不爱种?
  
  养蟹又成“金饭碗”
  
  崇明是我国第一个超百万亩河蟹养殖县,近年来养殖户却因蟹苗质量下降遭遇严重亏损。为此,市科委去年7月启动了“崇明岛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技术研究”项目。上海水产大学、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和宝岛蟹业公司的科研人员在蟹爸爸蟹妈妈中“选美”繁衍出纯种的长江水系优质中华绒螯蟹,继而模拟咸淡水交汇的生态环境,组织蟹苗培育和筛选。如今,1300亩的标准化生态育苗基地,亩产优质生态蟹苗8公斤,生态蟹苗甚至能比天然蟹苗早一个星期降生;1600公斤的生态蟹苗,解决了3000多亩蟹种培育面积所需要的优质苗种,实现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1年不到就带动200多户农民加入河蟹养殖,养蟹重新成了“金饭碗”。
  
  嘉定新瓜“走蜜运”
  
  哈密瓜数新疆产的肉脆味香。只可惜,为应付长途运输,再好的品质也得打折扣,早摘催熟是硬伤。为啥不能在上海种?气候差异是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人称“西部瓜王”、“撒播甜蜜的人”,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的8424西瓜就是由她选育的。随着“吴明珠工作室”在嘉定区落户,三四十亩试验田里逐渐有了“蜜味”。转基因、太空育种等多种方法轮番上场,1年不到,引种了十几种哈密瓜,其中雪里红、仙果、9818最适应上海的气候,一时间供不应求;“风味3号”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尤其受女性的喜爱。据悉,今年秋天,这些新品种在嘉定的种植面积将增至二三百亩。秋季播种当年收获,“上海哈密瓜”亩产200公斤左右,收入少说也有万把元,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途径。
  
  本地枇杷“创天价”
  
  一年挣5万元!青浦赵巷的老农王玉林怎么也没想到:小小枇杷竟能为自己带来“天价”收成。这得谢谢上海市农科院专家从3年前开始的技术攻关。矮化树形、果实套袋、按时减果……经专家精心改造,原先只生长在苏州的精品“白玉”枇杷慢慢爱上了上海滩:果实个个饱满,单只足有45克;黄灿灿的果皮包着莹白果肉,易于手剥;入口“甜蜜”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一上市就赚足人气。“一斤本地枇杷能卖到20元呢!”老王眼瞅着自家60亩枇杷果一车车运进大超市卖出“大价钱”,心中满是期许和甜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