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推行“镇保”近3年,参保人数达127万,仅在最近两个月,就新增了约2万人;同时,本市“农保”参保总人数达到95.6万人,其中到龄领取养老金人数超过25万人。
日前,围绕本市郊区社会保障工作,市政协委员与市民开展网上交流。委员们建议,在加快郊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城市职工享受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险种可在适当时机向村镇普及,让村镇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加强宣传,改变信息“不对称”
1个半小时的网上交流中,在线参与市民达到3800余人次,委员共回答64个问题。而这64个问题中,有20多个属于单纯的政策咨询,包括养老保险到哪里办理,办理过程具体有哪些流程等基本问题。委员认为,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已有明确的政策解答,信息不对称,说明宣传解释工作仍需加强。
部分网友也提出,随着郊区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保险种类多了,但相关条文也变得有些烦琐了,尤其是遇到两种保险转接,“对着一堆基数、算法、缴费比例,普通百姓谁能看得懂?”
委员表示,将把市民的这一呼声向有关部门及时传递,建议各个险种的缴费计算方法要简便易懂、公开透明,便于参保群众熟悉和掌握。
统筹协调,避免区域“不平衡”
在某个镇,“农保”养老金可以达到数百元;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另一个镇,这笔养老金还不到前者的一半。网友就此提出,“农保”养老金发放水平存在差距,造成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委员给出解释:全市的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农保”参保单位缴费基数参照计税工资,个人缴费基数参照乡镇上年度劳均收入,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的区县和乡镇间存在实际差异。委员们表示,他们已将此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并递交了“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和劳动者自我积累并举的筹资机制,及时弥补‘农保’资金缺口,以此逐步缩小养老金发放水平差异”的建议。
服务跟进,消除管理“不和谐”
在郊区普及社会保障的过程中,相关的公共服务也应及时跟上。
一位郊区网友反映:他因动迁实现“农转非”,搬进了新型小区,但楼道卫生、公共环境、小区治安都无人管理,脏乱差的社区让居民们头痛。
委员们也在不少“农转非”地区发现了此类问题。推进“镇保”后,不少村队的农业人员全部实行“农转非”,村民还在原地居住,村委会却已名存实亡,而建立居委会的工作一时又无法跟上,地区的物业管理、计划生育、卫生、养老以及一些公益性服务和管理方面出现了空白。
市政协表示,目前,部分政协委员正在对本市郊区社会保障开展专项视察。政协将于近期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委员们的建议汇编成册,提交有关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