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漆线雕首次亮相福州(图)

来自:东南快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3

蔡氏漆线雕经典作品《闹天宫》

  “哇!真漂亮!”、“真是巧夺天工!”,昨日,围观在三坊七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人群中不断发出赞叹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蔡氏漆线雕正在此展出,《闹天宫》、《还我河山》这两大经典作品首次亮相福州,精致、华美、细腻的工艺,让在场嘉宾叹为观止。

  九月初,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系列蔡氏漆线雕作品如《妈祖》、《龙之魂》、《金龙汇宝》等,在三坊七巷展览后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参观。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看过展出后,觉得仍不过瘾,“是否能够展出一两件国家级大师蔡水况的代表作,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蔡氏漆线雕的极致之美呢?”

  昨日,厦门蔡氏漆线雕艺术的第12代传人蔡水况大师亲自护送他的两大经典作品来到福州,福州市民终于有机会一睹《闹天宫》和《还我河山》的风采了。这两件作品都是蔡大师在他技艺最纯熟、精力最旺盛时期的巅峰之作。打造这样一件作品,蔡大师每天要从早到晚工作14个小时,耗时一年多才能完成。

  蔡水况不仅是蔡氏传袭漆线雕第十二代传人,更是“漆线雕”命名者。在他之前,漆线雕被称为“厦门金木雕”。1973年广州举办首届广交会,厦门准备工艺品前往参展,蔡水况试验性地用漆线做在瓶盘上的“龙”“凤”工艺品意外地得到大量订单,这一批工艺品没有木雕成分,不能叫“厦门金木雕”,他认为传统工艺的四道工序中,漆线这道工序最能体现这批工艺品的特色,于是“漆线雕”三个字脱口而出。没想到,这三个字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一个永远的名词。而这种漆线雕工艺品属于第三代作品,他也就成了漆线雕发展史上第三代作品的创始人。

  漆线雕起源于厦门同安马巷镇,在厦门已流传了300多年,是当地历史最长的工艺品,最近30年的创新,才使这门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它是用陈年的砖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反复舂打成柔软而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状的“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传统的漆线雕有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制作工序。

  《闹天宫》、《还我河山》是第一次在福州参展, 9月-10月底,福州市民不仅能欣赏到这些作品,还能感受到漆线雕技艺的制作过程。大师们如何通过盘、结、缠、绕、堆、叠等技艺,将中国五彩杂陈、金银交错的线条之美发挥完美呢?欢迎大家到三坊七巷现场观摩,参观时请爱护这些艺术精品,拍照时切忌开闪光灯。(卢锦花 文/图)

 

相关阅读